《文心》书名值得玩味,文章要有核心,作文时要用心,作文者要有一颗善体察感悟的生活之心。而此书作者二人夏丐尊、叶圣陶先生在此三心上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两位先生本是以中学国文学习者和中学教师为写作对象,而在我看来,学写文章之人、授人写作之人、爱好读书之人、望获得生活意趣之人,都不应忽略此书。本人更斗胆将此书封为简书上的各位创作者、阅读者们的《圣经》,有如下三点理由:
一为全书氛围亲切、舒心,读来毫不费力。
泡一壶清茗,在一个凉爽的午后,便可沉浸在这泛着暖意又引人思索的美妙意蕴中。此书以上世纪30年代前期为背景,通过在几位好学活泼的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个个真切生动的故事,向读者传达出要旨。意趣相投的青年共同探讨生活的体悟、作文的思考,从中还可窥得属于青年人的独特情感。“‘如果恢复了从前的情分岂不是很好吗?’他们虽然这么想,可是总被不可解的羞惭拘束住,谁也没有勇气说一声‘我们照常理睬吧。’这是一种奇妙的青年心理,为一般成人所不能了解的。”从这段引文中可见得两位作者用笔贴近生活、贴近读者,无丝毫距离感。讨论文法时小伙伴们纷纷提出见解、老师或长辈循循善诱,犹如指示清晰的林中阶梯,虽藏于深林中,却不至于迷路,反而有拾级而上、拨云见日之趣味。
二是全书短短30余篇故事,却将读法与文法拙朴实在的道理 一 一 娓娓道来。
从字的特质、词语的选用、段落篇章的组织,到读文学史、读诗、读古书,写日记、写读书笔记,以及风格、情感、鉴赏,乃至生活的观察和人生的体悟皆有涉及。涉猎广而环环相扣,逻辑明确而融汇贯通,仿佛从山间小径一路行至广阔海面,一路风光任君采撷。
尤其《“文章病院”》一篇目,读来不禁汗颜。作者借学生之手指出的诸项错误,不也常见我自己的文章中吗?偶尔还浑然不觉、沾沾自喜,此番“对号入座”可谓是给我敲响警钟。特此引述,聊以自鉴:
“意义的缺略与累赘。这种毛病的原因在于不曾把意义想得周全,便提起笔来写;如果作者的言语习惯不良,平时惯说那些支离的、累赘的话语,写起文字来也就会有这样的病象。”
“意义不连贯,欠照应。这种毛病的原因大概在于思想不精密。犯得太多的时候,虽然说了一大堆、写了一大篇,实际全是瞎说,不是叫听者、读者上当,便是叫听者、读者莫名其妙。真是危险的毛病!”
以及关于组织好一篇文章的“自我诘问法”:
为何要说?为谁说?——这便是文章的中心要旨。
说些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想说之物缘何而来?如何说?——支撑中心的材料、段落如何组织便渐渐清晰
在写本文过程中,我亦时时提醒自己要前后连贯、切勿牛头不对马嘴,并尝试用书中的方法展开行文。若是获得一点进步,乃是良好的开始。若是仍漏洞百出,实是基础薄弱,还请广大读者斧正。
三是字里行间蕴含的生活美学与意趣有“时时拂尘埃”的妙用。
作文需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唯有真实生动的印象而非空洞的形容才不会味同嚼蜡。书中多次强调在“不写字的书中”学习,就是在生活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多留心周遭实在世界,阅读社会这本大书,而不成为一个书呆子。正如书中主人公,从衣服的领和袖最易变脏体悟到社会生活中的领袖易染污浊的道理,让人感叹观察细致、心思奇巧。诸多此类描写挑逗着围绕心灵的麻木神经,重新打开每一个毛孔,收获丰富的敏感性。
同时,由于本书的背景设定于上世纪30年代左右,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社会经济的凋敝、家庭生活的困难、失学和失业的威胁等等亦见于字端。一本论文法的小书中兼有家国忧患、现实关切,与主人公命运紧密相连,在蝇头小字与家国大事的矛盾中蕴含一种微妙的平衡,使读者既能不知不觉中拾得文法之术与器,又能被引入历史与现实的沉思中。
《文心》一书篇幅短小却意蕴深远,实为开卷有益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