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这本书的契机是有一次碰到亚马逊打折,看这标题还有些意思,就买下了。
这本书里面,作者将问题分成了11个大类,并对各个大类进行了分析和举例,这11大类分别是:
1. 诊断型问题:像医生,危机处理专家等遇到问题时如何发现关键的解决方法。要点是要注意聆听,打听坏消息,了解历史经历,再次提问的不断循环,直到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2. 战略型问题:指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复杂的决定,并产生实质的长期影响。要点是抓住全局,了解当前的状况,明确计划,勇于挑战自我,敢于定义成功。
3. 共情型问题:这类问题试图理解他人,探索对方丰富的形象,挖掘复杂的人类元素。要点是要有同理心,引导对方进入他们的舒适区,聆听言外之意,建立亲密的距离。
4. 桥接型问题:这类问题旨在和不愿与己沟通的人之间架起桥梁。要点是清楚自身的提问目标,不要出发对方的反抗情绪,不应对他人产生指责,公开的肯定对方。灵活的使用没有问好的问题来引导对方发言。
5. 对抗型问题:当你无需获得对方信任而只需获得答案时(如公开的问责),你必须要了解自己提问的目标,清楚事实,准确的拟定问题,对于闪烁的回答追根到底。
6. 创意型问题:这类问题主张引出别出心裁的想法。要点是:目标设定可以不切实际,尝试幻想未来,角色扮演,拥抱破坏。
7. 科学型问题:严谨的提出一个问题,根据已知的事实来解释这个问题,验证自己的假设,敢于和他人分享。
8. 任务型问题:厘清自身的任务,分享自己的价值观,把目标定高。要点是善于聆听,多谈谈我们,而不是自己。
9. 采访型问题:如面试。不要临阵磨枪,准备要充分。要注意聆听,寻找能出现和自身有相容性的迹象,比据此进一步阐述,从而强化自己和对应职位的关联性。
10. 娱乐型问题:最重要的是能构筑一个轻松的环境并且使人可以带入自身的情绪。例如娱乐节目的主持人。
11. 遗产型问题:询问自身的成就或者改变,是一个更加感性的自我问答类问题。
总的来说,本书更偏向于工具书类,将我们生活中可能的提问场景都尽量包含了。上述11大类有些更像是不同场景的应对方法而非不同场景的提问方式,但还是能学到些东西。
书中的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同理心并不是 "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会怎样",而是 "我好奇这件事发生在他身上会怎样?" 我之前一直以为同理心就是前者,但实际上每个人的境遇各不相同,只有当带入对方所处的情境时,才能真正做到换位思考。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还可以的书,思考问题的时候可以用来翻翻看,能有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