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间我们的目标是考上大学,高考结束后,如何选择大学、报考专业、找合适的工作、甚至是选择伴侣等一系列目标,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迷茫。归根结底,我们做事、或者说选择目标,第一要考虑的是生存问题,说白了就是根据工资的高低和稳定性来选择工作。至于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感兴趣排在第二,考虑这一点的人相对来说少一些。第三就是名望,考虑这一点的人更少了。
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我们的见识与阅历有限,一定很多成长的真相是不了解的,会遇到很多悖论:
1.高考填报志愿,没上大学之前,我们根本不了解大学的学科,更别提各个行业了,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呢?好多学生的志愿是家长帮助报的,学生和家长说随便报吧,能录取就行,晗韩当时也是这种心态,父母帮晗韩报了计算机专业;
2.大学毕业,对未来的工作不了解,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
3.选择伴侣,由于自己阅历不够,接触的人不多,很难看清一个人,荷尔蒙使自己误以为能和对方长厢厮守,可多年后越来越认为两个人不合适,吵架的时候可能忍不住冒一句:老子当时真是瞎了狗眼,居然能看上你这种女人!
成长是一定存在悖论的,并不是因为悖论的存在,我们就可以不成长。我们想做事,要么适合、要么喜欢,也可能既适合又喜欢。能否做成,只有尝试才能做到,只有去做,才能看到结果,原地踏步是没有任何结果的。我们不敢行动,就是因为害怕失败、担心看不到结果,担心自己的付出没有回报。在我们不行动之前,目标可能也是模糊的,甚至没有目标,也只有向前走,才会离目标越来越近。只有当我们有一定的行动量后,才会看到结果,走10步和原地踏步看到的风景几乎没有区别,但是走1千步以后看到的风景才是更美的。做事不能靠三分钟热度,就是因为“三分钟热度”只能让我们坚持三分钟,也就是走10步。而想做成一件事,靠的是“从头到尾的热度”,也就是走不止1千步。
如果让我们重新选择过去的路,我们是否还会走到今天这一步?我们以当时的阅历和见识去思考,大概率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也就是说大概率还会走到今天这一步,所以我们走到今天这一步也是有道理的,不用纠结是否当时选错了路,从人生的角度来说,很多事情对与错的界限是很模糊的,不用批判任何时期的自己。
无论我们走到哪一步,一定是有得有失。晗韩曾经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甚至沮丧过很久,好不容易大三开始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实习后却发现工作方向不适合自己,甚至和领导说是不是一开始,也就是报志愿的时候路就选错了,领导安慰自己过去的事情不必纠结。好在大学毕业2年后做上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可以说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这3年,就是自己的“失”,做上自己喜欢的工作就是“得”。晗韩的女闺蜜大学期间一直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甚至刚上大学就和晗韩念叨不喜欢自己的学校、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该怎么办呢?大二加入了舞蹈社团,将自己多年不练的舞蹈重新捡起,毕业后虽然做了1年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但还是努力考上了自己喜欢的舞蹈方向的研究生。有失有得是人生常态,只要今天的结果是“得”,就说明过去的“失”也是在为我们今天的“得”做铺垫,也就是说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是有道理的。如果晗韩没有3年工作不顺心的经历,就不会有底气(尤其是经济方面)来北京工作,第一次房租都交不起。如果晗韩的女闺蜜没有大学四年的基础,就没有考研究生的机会。当然,如果晗韩女闺蜜刚上大学学习的就是舞蹈专业,今天一定会发展的更好。
说错话、犯错误、选错目标,都是人生常态,没有人天生就擅长做一件事,如果错误发生了,也没必要内疚后悔。有些错误早犯,将来就会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当我们有一定阅历后,会发现错误也会为我们带来价值,甚至会远超过它们的成本。有时我们可能撞了南墙才能学到一个经验,而人这辈子,要撞的南墙一个也躲不过,所以我们要学会洒脱。只要做事,就一定要学会和不确定性共存,唯一确定的就是自己当下能做到的,只要把当下的事情做好,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看到结果。
做事之前当然要三思而后行,但是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目标是对的,就不要犹豫。我们可以合理预测未来,也就是做到“三思”,但是过度解读,可能就不会“后行”。很多事情如果考虑的太多,就会发现成功的概率几乎为零,这也就是大家说的:“一想全是问题,一做全是解决办法”,只想问题不行动,问题永远存在。晚辈与长辈在很多事情观念有所冲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长辈不了解很多事情,最后反而罗列出一大堆失败的原因,而晚辈虽然了解这些原因,反而靠着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将这件事做成。当然,如果晚辈做过的事情是长辈做过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参考。
做事能否成功,努力了,至少还有希望。放弃了,永远不会有结果。无论我们计算出成功的概率有多少,就像郭德纲讲的,不做就不会成功,做了,成功的概率至少有一半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