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得到“鲜花和掌声”的优秀人才相比,每个城市都有大量的弱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得到的只是冷落,甚至排挤,比如城市的大量普通上班族、外来外来务工人员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因为学历低、缺乏技能培训,他们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常常只能做一些临时工贴补家用;因为没有城市户口,他们也不能享受到应有的社会福利保障,等等。长此以往,城市中很容易出现两极分化,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也即常说的“马太效应”。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讲的就是“马太效应”。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对马太效应做了这样更具体的归纳和解释,他说,任何个人、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进步或成功,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功。
如今,马太效应已经表现在城市的各个领域,正在成为各种城市隐患的放大器。其最直接最主要的一个结果,就是贫富差距的持续加大。在当下这个社会,用资本赚钱越来越容易,并且赚得越来越多,而用劳动赚钱越来越难,也赚得越来越少,其结果就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国际上公认的衡量贫富差距的标准是基尼系数,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3以下表示社会财富处于平均状态,0.3~0.4表示合理状态,而超过0.4就属于贫富差距过大。而我国的基尼系数,近10年以来都在0.47以上。
在教育领域,马太效应同样可怕。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和出生在富有家庭的孩相比,后者享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样,出生在不发达城市的孩子和出生在发达城市的孩子相比,也是后者才会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改变命运,不同水平的教育在改变他们命运的同时,也在不断拉大他们命运之间的差距。最终则会导致社会阶层之间流动的难度加大,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发社会矛盾。
若任由马太效应在城市中蔓延,强者会拥有越来越多的幸福,而弱者却只能越来越不幸福,这非常不利于幸福城市的建设。我一直都坚信,一座只有强者幸福的城市算不上真正的幸福城市,顶多也就是一座伪幸福城市。因此,要建设幸福城市,就一定要努力去遏制马太效应。那么,如何才能减轻和遏制马太效应呢?倡导“鲶鱼效应”是不错的选择,激励产生更多的优秀者。
鲶鱼效应来自沙丁鱼的故事。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特别是活鱼,这导致市场上活鱼的价格比死鱼高出很多,于是,渔民总是想方设法地让沙丁鱼活着回到市场。但是,虽然经过种种尝试,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会在运输途中因窒息而死。不过,有一条大渔船是个例外,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市场。这艘大渔船的船长始终保守着秘密,直到他去世,人们才终于知道其中的缘由。
原来,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沙丁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有了鲶鱼的存在,沙丁鱼十分紧张,加速游动,四处躲藏,于是,一条条沙丁鱼便得以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鲶鱼效应”非常受欢迎,因为在一个“沙丁鱼”式的团队中引入“鲶鱼”式人才,可以有效激发“沙丁鱼”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加高效地实现团队的工作目标。在建设幸福城市的过程中,倡导“鲶鱼效应”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可以让弱者“动”起来。
沙丁鱼好比是城市中的弱者,鲶鱼好比是强者,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这二者更像是两个独立的部分,走在各自“幸”和“不幸”的道路上。在很多时候,因为看不到希望,弱者被穷困的生活所困,麻木不仁。而应用“鲶鱼效应”,让一些强者“走进”弱者的世界,可以是生活和工作中真实的接触,也可以是以信息传播和共享的方式,让弱者了解到强者的世界,这样就会对弱者产生多方面的激励作用。强者的到来,对弱者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压力,最终结果则是让弱者“动”起来,努力提升自己,努力去开创自己的幸福生活。
“马太效应”主张资源按照效率分配的原则,其结果是赢家通吃,弱者恒弱。“鲶鱼效应”则主张激活推动的原则,可使强者和弱者一起成长、一起成功。幸福城市拒绝“马太效应”,但需要“鲶鱼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