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最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
邻居女儿的经历触动了我。她高考复读了4年,父母一直对外界说,她小时候发烧烧坏了脑子。费尽千辛万苦,终于考上了二流的师范大学。可以预见,做个中学老师,大约就是她最好的命运了。
没想到却是她精彩人生的开始。同学们通宵达旦打游戏,谈恋爱的时候,她依然不知疲倦地学习。读研,申请奖学金出国,回国到大学任教,直到最近做为访问学者出国。一路上像开了挂。
1.
智商,情商,逆商,毅力,样样都重要,对我们来说最容易也最难的就是坚持。为什么说容易?很多事情,我们只要做了成千上万遍,融入到了肌肉记忆,思维习惯,就会成为我们身体,思维的一部分。
为什么又说难呢?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让他的学生每天甩几下胳膊。学生们都不以为然,甩胳膊能算什么事呢?一个月后,还有90%的学生在甩。一年后,只有一个学生在坚持。他就是同苏格拉底齐名的大哲学家柏拉图。
中国古人也深知坚持的重要性。“水滴石穿”,“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谚语流传至今。
如今碎片化的时代,使坚持成为更难为可贵的品质。我们使用了种种工具,为自己制造了各种环境,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激励自己坚持。“读书打卡群”,“早起打卡群”……
2.
那没有这样的主动性和环境,我们还能让孩子培养坚持的品格吗?
都知道了惩罚管教的危害,现在父母们喜欢用另一种办法——奖励和贿赂。
“你如果好好练琴,就给你买冰激凌。”
“练一次琴,就给2元钱………”
有一位育儿导师分享他自己的经历。6岁的儿子每次读英文绘本,就能得到一些代币,可以到小卖部买东西。只用了3个月,就攻克了自然拼读法。到了小学三年级,儿子已经可以阅读中长篇英文小说了。
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奖励、贿赂短期来看效果明显。但长期对孩子性格的培养决没有好处。孩子做事只冲了好处来,没有好处就不做。长此以往,会破坏孩子的内在驱动性以及责任心。
3.
那么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性呢?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的自我决定论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这三个需求得到了满足,内在动机就会更强烈。
我们成年人加入各种群来监督自己自律,同时也是为了找到归属感吧。看,原来和我一样要努力的还有这么多人。某一次掉队了,哈,我后面还有那么多人没打卡呢,比他们还强点。
让孩子对他学习的事情有掌控感,能避免他失控,陷入焦虑。
很多时候,我们确实需要多理解孩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总有力不从心的事。这些事在能力更强的人手上,也许分分钟就能解决。孩子和我们是一样的。我们看来易如反掌的事,在他们眼里难如登天。
一次在泳池里看到一个爸爸教儿子学自由泳,很严厉地训斥儿子:“就把腿往后蹬啊!多简单啊,真是笨死了!”孩子毫无章法地又蹬了几次,把父亲更是激得火冒三丈。不一会儿,孩子就哇哇大哭起来。
还记得在驾校里学车时,被教练是怎么训的吗?这个画面是否似曾相识?
在孩子抱怨事情太难了,想要放弃时,我们先接纳,理解孩子的情绪。然后帮他把难题分解成一小部分。每个小块都完成了,整个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坚持是一种习惯,同样面对困难放弃也是一种习惯。
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
曾经看过一集《杨澜访谈录》,杨澜问蔡康永:你什么都拥有了,为什么还要这么努力地工作呢?蔡康永回答:也许我们追求的都是一种叫影响力的东西吧。
很多人对网上流传的首富王健林的日程表感到惊讶。他从早到晚,一刻不得休息。跟他的儿子声色犬马的生活截然不同。这么拼命的工作是为了什么呢?
他们都是为了成就感。
把孩子从枯燥乏味,持续不断的练习中解救出来,靠的就是让他体会到成就感。
刻意练习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即时反馈。闭门造车出成绩是一条太艰辛的路。
给孩子设定一个个合理的小目标,经过他一段时间自己的努力达到了的成就感,远远比得到2元钱的奖励更为强烈。这能够激励他不断地朝着下一个小目标前进。同时也会养成自己制定合理的小目标的能力。
体验成就感的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失败,处理挫折感的情绪。多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优点,增强自信心,坦然面对挫折。意识到一次失败,不能代表终生失败。做这件事失败,不能代表做其他事也会失败。
4.
几乎所有的技能学习都不可避免地遇到痛苦的坚持期。要经过反复,枯燥的磨练,螺旋式的上升。中间都会经过似乎看不到变化的瓶颈期,这段时间也是最需要意志力的时候。可以暂停,但不能放弃。“没有经历过痛苦的快乐都是肤浅,庸俗的。”
让坚持成为习惯,习惯会造就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