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鹿呱从一个有着丰富实习经验的学姐身份,通过她亲身踩过的雷来分析一下“对实习生或职场新人来讲”,什么样的表现才能给自己加分。
(鹿呱曾经被这些雷炸翻过无数次,今天把自己的悲惨史都贡献出来了~也太拼。)
作为一个老学姐,实习经历算挺多了,在实习的过程中,也开始重新衡量“学生气”这个描述。
现在的社会审美崇尚将“学生气”褒义化,经常将它与年轻有朝气等同起来,身边很多直男同学认为它是对女生最高级别的称赞。
但我很不喜欢这种物化地比较女生的论调,试着去正视他们言辞中所暴露的畸形的直男癌审美【我们就是喜欢天真无知、无所作为的女性】。
惊觉,这是犯法的!!
当然辣,我不是说年轻不好,毕竟某黑瓶的广告文案是,what makes women feel beautiful ?it's a freshness.
可是,这里的“ freshness”强调的应该是生命力而不是无知呀。
如果在我认真工作的时候,你将我描述成"学生气",我是开心不起来,因为我眼中的学生气意味着“专业度不够,不负责任,生涩”等种种不成熟的表现。
1|(诚恳脸)“会表现”不是贬义词
其实,在一片职场大咖绿植中,你这抹小白特别显眼的原因,是因为表现的尺度拿捏不好。有时过于畏缩,有时过度好奇。
第一种是表现不自在和不自如,过于畏缩。
我实习的某一天,早上坐地铁换乘的时候,毫无防备地遇见了主管,毫无防备的意思就是一大早起床睡眼朦胧(对,就是一脸蠢憨)。
我感觉那时像有人用棉布条封住了我的口,一下就失声了,无法开口和他打招呼。
尴尬地歪头瞄了一眼的他的条纹衬衫,脑内吐槽:“他没有看见我,老天爷呀,他是不是在看我,主管啊,你为什么今天要坐地铁啊,为什么?!!你明明很有钱!!!”
但是其实我们双方都很清楚对方看到了自己,而且假装没看见一般的没打招呼。
你们一定无法理解我,我也无法理解我自己,不就是打个招呼嘛,可我就是没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
问题的关键点就在于我的不自信和畏缩,但这种不自在的表现将我和我的主管都推向一个尴尬的漩涡。
事实上这种尴尬是会传染的,当你僵硬地扯起嘴角,你对面的人也只好为难地发出一个苦笑,恭喜你,成功将氛围搞僵。
我后来的实践是,想要破解这种尴尬:
一是不能过度地想象和夸大后果,这样的想象会给人负担,让人畏惧,给人压力。
二是老生常谈的自信、专业,如果本人骄傲放纵无所畏惧,专业度强,自信心够,又怎么会畏缩。
最重要的还是不要夸大别人对你的关注度,就算你满脸眼屎,只要说话自信、做事专业别人也没空去研究究竟有没有洗脸。
另外一种与之相反的表现,就是过度好奇。
危言耸听在前头,一般恐怖电影里最早死的那个人就是好奇心最重的那一位。
我理解身为小白在一个陌生环境的恐慌,但是要懂得收敛自己的好奇和茫然。
比如茶水间的位置、午饭攻略之类的琐事,就不必事事询问主管,自有邮件送到或是随时间通过其他渠道陆续得知。
但相比这些小事,我见过最可怕的还是当面询问人家工资的行为,我无法界定她到底是存着什么心思问出这句话,如此巧妙的不合时宜和没有礼貌。
我的意见是,在开始的时候你就要迅速地进入状态,每个公司都会有入职培训,这时候可不是放空的时间,要完全的投入进去。
入职培训可以让你用一种内部人员的身份观察你的公司,你会很快地接收到公司的诉求,懂得如何做好“自己人”。
(虽然当时我也放空了,但是在后来的摸索中也找补过来了。)
另外一点是,你所谓的好奇心其实是在消耗自己的精力和别人的时间,要尝试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学会将面对的问题分类。
2| 别在气氛把控上逞能
有一种表现是几乎将“学生气”这个标签贴在自己脑门上的——最怕空气突然安静的心态。
这种将气氛的凝结全部归结在自己身上的,你说说,不是学生气是什么呀啊喂(捶手心!)。
真正成熟的人从来都是视凝结为无物而泰然处之的,好了,如果气氛凝结,你感到恐慌也没什么,你放在心里煎熬煎熬就好。
但要命的应激反应是假熟假嗨。
我有一个朋友(不是我,真的)实习的时候犯了一个小错误,这个错误使得办公室的氛围有一点变化。
她说当时的感受就是脑中一片空白,似有一声“嗡”,只想着赶紧缓和一下,于是感人地对主管说出了那句“宝宝,你帮我解决一下吧”。
宝宝?她主管的反应是:眼睛里仿佛万日闪耀,万马奔腾。后来她自嘲地说“我当时叫她'少女'也比'宝宝'好吧。”
在职场里,适应不同行业、不同环境的语境,才是解决以上的出路。
我实习过的公司有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也有电商公司,很明显,他们员工相处的词汇量都是不一样的。
事业单位之流可能会比较严肃,员工用词一般都挺一板一眼,但是电商公司就可能比较偏网络词汇。
我最后一次实习就是在一个欢乐的电商公司,首先暗搓搓地下载好他们在群里聊天用的表情包,然后稍稍观察一下他们的用词习惯。
嘿嘿,等到有一个时机,就可以漫不经心而又自然流畅地融入他们群里的交谈中了。
3| 同学你干嘛领导腔?说人话!
我不否认学生会和社团的炼人作用,但我想说的是另外一个方面——有些同学的作风很有问题啊。
我大学就有一段不想回忆起来的社团经历。
这个社团是一个公益社团,做的事非常有意义,但是因为上层的做派,常常事情落不到实处去。
说真的,我也不太清楚为什么“上层”这种阶级感十足的头衔,会用来描述一个大学社团的组织者。
还未进入社会,就想着扮演社会角色,重塑一种诡异的滑稽的“领导作风”。
他们大多有一种思维和动作定式,过度的“能来事儿”,用词也十分的委婉,委婉到从来不能指出核心的问题所在,一味的推诿。
说白了就是“小鬼头耍长枪”,虽然我说的这么可爱,其实杀伤力很强的。
比如说只要称得上是饭局的地方,就有这样的场景:总有人,帮拆餐具递个烟,混个脸熟加微信,吹嘘项目话当年......如此种种“作风”不好的现象。
在这里奉劝一句,过分的油腻从来不是一个职场人的情商标杆。
至少在我的实习期间,我的职场环境的“水”从来都不深,见到的人心机也不重。哪有那么多阴谋对着你啊,入戏不能太深。
以上对于“学生气”的诸多批判,也带有一定性质的鸡汤意味,敬请各位参加秋招的同学们,能够防雷避雷。
>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