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张幼仪,大家可能不知道,但是说到徐志摩,大家就会很熟悉了,他的诗歌《再别康桥》被广为流传,而张幼仪便是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
《张幼仪传》整体上来讲从三个方面入手:
①婚姻 ②事业 ③价值观
1.婚姻
婚姻从来都不是束缚女人的绳索,也不是女人的全部,每个女人在婚姻里都不要失去自我,勇敢做自己。
婚姻也需要彼此经营,如果只是单方面付出,这样的婚姻是不会长久的,所以尽早放弃,放过他人,也放过自己,给彼此重生的机会。
张幼仪从小就有着传统的思想,听从父母的安排,嫁给了不喜欢自己但却是很有才华的徐志摩,婚后徐志摩也是对张幼仪横眉冷对,爱搭不理的态度,这对刚结婚的张幼仪来说很受打击。
婚后不久徐志摩就申请去国外读书,这一走就是好几年,后来张幼仪收到来信,她很开心,打开看了之后,徐志摩说让她去国外,就这样张幼仪就义无反顾的去了那里。
但现实却大大打了脸面,到了那里,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做,不再像在老家那样什么都不用做得少奶奶了,不久以后张幼仪怀孕了,那时徐志摩却在追求林徽因,还要求张幼仪打掉孩子,张幼仪也曾伤心过,但是她并没有放弃,并没有失去斗志,依然在为生活努力的奔波着。
直到她生下次子不久,徐志摩急匆匆过来了,见面却说要离婚,说林徽因要回国了,他要去追求她,所以提前来离婚,这让张幼仪彻底死心了,很平静的,不哭也不闹,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就连赡养费都没有要。
徐志摩喜笑颜开,连忙感谢,过了一会才想起来去看孩子,却自始至终都没有问过张幼仪自己如何养孩子。
你以为这样的打击就够了吗?并没有,在孩子3岁时却因病去世,这对张幼仪来说是很大的打击,一度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理性却并没有这么做,反而更加努力读书,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虽然张幼仪经历了一段和徐志摩的失败的婚姻,但她从未放弃过自己和婚姻,直到五十多岁遇到了人生中最幸福的第二段婚姻,两人有时一起去旅行,有时一起走遍张幼仪曾生活过的地方,感受爱人所经历的一切,因为两人都有相似的经历,所以慢慢的走到了一起,彼此珍惜,张幼仪和她的爱人医生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年,平时他在研究学术,而她陪在身边读书,安静的待在一起未尝不是一件平淡幸福的事儿。
虽然很多年后丈夫因病逝世,但是晚年张幼仪还是很幸福的,儿孙满堂,她一生都在成全,相比徐志摩的两任爱人来看,张幼仪算得上是人生赢家了。
所以在人生中无论遇到何事,成全比索求更容易让人获得幸福。
2.事业
张幼仪从小时候就喜欢读书,到结婚生子都没有放弃过读书学习,没有放弃过提升自己,改变自己,兴趣爱好人人都可以做,但坚持下来就很难做到,所以坚持做对的事情永远都不会错。
从德国毕业得到了硕士学位,再到她在上海担任德语教师,都离不开张幼仪的努力,任何事情都没有打败她,因为她不向命运屈服。
之后张幼仪担任了中国银行行长,虽然起初银行都是一些烂摊子在等着她,但是她却以惊人的商业头脑让濒临倒闭的银行起死回生了,银行也渐渐步入正轨。
之后又担任了服装公司的总裁,每天在银行下班之后还要学习一个小时的国语,然后还要去服装公司处理事宜,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张幼仪努力得来的。
成功从来都不是靠侥幸,而是不屈的精神和日复一日的坚持不懈。
3.价值观
张幼仪婚姻里和徐志摩的价值观不相符,再加上包办婚姻时的抗拒心理,两人最终没有走到最后。
但是通过张幼仪不放弃的精神,自我提升,自我学习,让自己达到了一个让人望尘莫及的高度,再也不是当初徐志摩说的穿的像乡下女子了,而是引领时尚前沿的人,从那时起,徐志摩只要出席重要场合需要搭配衣服就去找张幼仪,这也足够说明了在徐志摩心里,已经对张幼仪渐渐的改观了,两人经常书信来往,一来二去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因为追求林徽因没有结果,就退而求其次和陆小曼步入婚姻的殿堂了,婚后徐志摩经常和张幼仪抱怨说陆小曼挥金如土,不懂分寸,但是张幼仪却一直在宽慰他,而他一直在为她的生活所奔波,到处去讲课,只是为了给陆小曼赚生活费。
但很不幸,就在一次坐飞机要去讲课的时候,不幸遇难,徐志摩死亡,而陆小曼身为他的妻子,却拒绝认领他的尸体,最后还是张幼仪去认领的,她和徐志摩有两个儿子,次子在3岁时因病去世,即使徐志摩去世,张幼仪却还是每个月给陆小曼生活费,但却不是以她自己的名义,而是儿子的名义,说是儿子对陆小曼有赡养义务。
所以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婚姻里的另一半,在价值观上最好保持一致,如果不是,尽早远之,只有价值观一致,两人才能成为有共同话题,有共同方向和目标的人,然后一起朝着目标去努力。
人的一生中有几个十年,在有限的时间里,过好当下,不辜负自己,才是给自己最好的答卷。
张幼仪一生都在成全,所以无论是在婚姻、事业还是价值观上,记住:成全比索取更容易让人获得幸福,努力比逃避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