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本绘本《发脾气大叫的妈妈》,在女儿三岁多时。尤其是了解到某个孩子被问“小企鹅高兴了吗?”回答说“可他还是很疼呀,因为是缝上的”,印象深刻至震撼,自此开始特别留意情绪不要失控,做个“温柔而坚定的妈妈”。
基本上自认为做得还算合格,并以相对温柔安静的性格被别人赞为好脾气的妈妈,女儿也常满怀深情地跟我说“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但终归还没修成佛,自然有情绪失控的时候。
每天晚餐后,是暖暖惯例的练琴时间。
我对音乐一窍不通,陪练琴的工作于我而言实在吃力,尤其是经过几次一到练琴就“亲妈秒变后妈”后,及时顺水推舟地转给了每分钟都能陷入工作思考状态的pig。
这样做的原因很充分,1. pig会弹吉他;2. 美名其曰给他满负荷工作的大脑来点音乐的调剂(敬请过滤初学者呕哑嘲哳难为听的部分);3. 上小学了,适时将父亲的陪伴提到重要高度。
前几日晚饭后,我催促暖开始练琴,pig在一旁,但大脑仍沉浸在自己的工作模式中(我猜大部分IT技术人员在日常生活中都如此?)。
在耐心地看着女儿经过了喝水、上洗手间、摸摸可爱的猫咪、抱抱最爱的毛绒玩具,一系列“准备”动作,终于将谱子架好、琴拿好后,我再去召唤pig,让他从工作模式切换到家庭模式。然后,我才开始动手做自己的事情。
反复训练的事情,尤其是小提琴这样难学的乐器,孩子磨蹭、拖延都很自然。(讲真,换作我的话能否坚持下来都是未知。)
这些理解与接受,皆因为我带着觉察,将意识注入当下,有了换位思考的感同身受。
我在给即将播种的花种进行催芽,脑子里一边想着暖这几天一直跟我讨论她要学习芭蕾的事情,耳朵还在听着她拉琴的情况。
还没拉几下,暖开始找各种理由发泄这压力下的不适,没脾气的爸爸已完全没有了约束她的能力,她开始变本加厉地哼哼唧唧。我一心三用的情形开始失控,恼于乱了催芽的顺序,想着她这般不自律还想去啃艰苦的芭蕾课,以及生气于Pig对女儿的娇惯纵容,结果,情绪大爆发。
“突突突”一梭子打完之后,女儿开始乖乖地拉琴,pig继续陪练,我带着消去大半怒气的心情接着处理花种。一切看上去都变得平静和谐。
练完琴后,女儿主动做完了每日一画的日记。
在她洗漱的时候,我照例打开日记簿,看她的当天记录。于是,下图赫然在目:
图中那个火冒三丈头发都烧红了的张牙舞爪的“女巫”不用介绍,就是刚才的我。整个空间里充满了一双双怒张的眼睛,画面的一角,有一个小小的郁闷的小女孩,无奈地瘪着嘴,但又不太示弱地叉着腰,昭示着内心的愤懑不满。我既震惊又愧疚,还有些许惊喜。震惊和愧疚的是方才的我竟如此丑恶,惊喜的是,暖暖能将她看到的我发怒的样子,将她感受到的自己的不满情绪,以及看不到的来自于我言语中喷张的怒火和压力,如此生动形象地用图画表达出来。
我拿着日记本,找到正在刷牙的她,带着愧疚但笑得灿烂的脸,对她真诚地道了歉,她报以我会心的笑,两人拥抱在一起。
感受到我的歉意和她的原谅之后,我们开始热烈地讨论这幅画,她开心于我完全读懂了她所表达的内容,我称赞她出色地表达了她的情绪,并说要将这幅画裱在画框里挂在墙上,每次要发火前就看看它,提醒我不再做这样丑陋的妈妈。
女儿熟睡后,我一再端详着这幅画,努力回忆着。庆幸于自己发火的情况还不算多,大多能从记忆库中调取出来。
总结了一下,每次的发火,大都是没有立足于当下,要么回到了对过去的不满,比如“上次出门那么晚迟到了,这次你还要迟到么”,要么就是穿越到了对未来的担忧,例如“你琴都不好好练,学芭蕾舞更是没戏”,而与当下的情境和当前的人割裂开来。
我要深深感谢生命赐予我一位孩子,属于她自己的一位天使,她的出现就是作为一面明镜,时刻映照着我的样子,时刻提醒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