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KCP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书里的三个孩子,莉迪亚,内斯,汉娜,是种族歧视的受害者,也是父母教育方式不当的受害者。母亲的一次出走,让莉迪亚认为要好好表现才能让母亲开心,所以不论妈妈让她学什么,做什么,她都不会拒绝,妈妈年轻时无法实现的当医生的期待寄托在莉迪亚的身上,过度期待,过于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在学校里,莉迪亚又被人歧视,被人取笑,是一个孤独的小女孩,爸爸又时刻教育她要多交朋友,要学会人际交往,矛盾重重,这些断送了一位小女孩的生命。
内斯,父母把注意力都放在莉迪亚身上,很少去主动询问他的情况,每当他想跟父母聊聊自己感兴趣的天文之类的时候,父母总会把话题又集中在莉迪亚的身上,但同时他又能同情莉迪亚,可以说他是莉迪亚活下去的最后支撑,但他要走了,去上大学,去哈佛,他逃离了这个家,莉迪亚最后的稻草也断了。汉娜,是最小,但她却并没有得到这个家庭中任何一个人的关注,父母只关注莉迪亚,而哥哥姐姐又因她太小,而有所距离。小小的她,就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位置,末端,最不起眼的位置。
莉迪亚用死亡获得解脱,让未亡人意识到他们的错误,这本书关于每个人心理活动描写的十分细腻,感同身受,引起共鸣,起码我是这样。
都说小孩是爱情的结晶,但是结晶不是受人摆布的傀儡,即使是给你生命,让你来到这个世界的人也不例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上一辈对待子女最显著的特征。我也不例外。从小妈妈就希望我能过上“上流社会”的生活,衣食无忧,只因她过的日子是苦的,是累的,是操劳的。小的时候妈妈常说的就是“我后悔.....”,现在妈妈总说的是“我这辈子就这样了......”,每每妈妈这么说的时候我就出去,不管去哪里,反正就是希望不要出现在她的视线里,毕竟眼不见心为净,还好现在说的渐渐少了。我跟家里人开玩笑,朋友吐槽,我说我妈妈太唠叨了,每天都让我学习学习,好不容易上了大学还是这样,从不跑题。但是,就算如此,其实,我没有像莉迪亚那样的压力,只因妈妈没有玛丽琳那样的偏执,我知道妈妈在我身上付出了多少,为了受到好的教育不远千里换学校,离开充满童年生活的城市,去开始全新生活,有一段时间,怎么说,无家可归,就是没有一个地方是我们一家三口能单独生活的,哪怕就是没有其他人在旁边聊聊天,哪怕一会儿都没有。就这样,妈妈依旧无所谓,而唯一上心的就是我的学习,不断在强调我的学习。
十几年学习生涯,偷过懒么?想放弃过么?叛逆过么?很负责任地说,这些都有过。但是我可以保证妈妈的期望不会失望,这是我对母亲的保证,没跟母亲说出口过,可我心里一直有。我认为妈妈这些年唯一教会我的,让我一直在坚持的就是:问心无愧。我走的每一段路,我可以回头看,有过失败,有过成绩,无论是好是坏,我不后悔。这是我从母亲身上偷来的,妈妈一直认为一生走了很多岔路,从小就告诉我,世上没有后悔药,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不想我老了还是这样。
人类都是健忘的,40岁没法理解30岁,30岁也看不懂20岁,20岁则对10几岁不屑一顾。人总在变,我承认,可就算你不理解,看不懂,不屑一顾,但是请你,不要后悔。
在我看来,所谓成为自己,就要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得起你摆脱的期待,去还他们一个新的期待,别嘴里混成了自己,到头来一事无成却怪他们的期待耽误了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