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希望事情按照自己的计划和节奏进行,这样有一种可预期的掌控感。但有时候我们的掌控感会受到外界的干扰,有一次开车外出让我特别有感触。
那天一家人开车去羽毛球馆,我开车,爸爸坐副驾驶,两个孩子坐在后面座位上。在一个路口,看到信号灯要变红了,过了路口却发现好像闯了红灯。“你刚才闯红灯了!要是我就能过去,你这个车提速不行。”“我本来不会犯这种错误的,但是刚才我就在想我不过去这个灯,你可能会说这个灯加点油不就过去了,所以刚才脑子混乱就做了错误的决定。”回顾一下我没来得及思考,但我不自觉的受影响了。我开车的风格是慢慢开,匀速前进,开车的人和乘车的人舒服为标准。爸爸开车是效率为先,能超就超,猛踩油门猛踩刹车,乘客经常会晕车。所以他在副驾驶时就喜欢表达他的意见,我竟然不知不觉受了影响,刚才那个灯是过还是不过的纠结就表明了一切。有时候受一个人影响就是潜移默化的。
这个事情让我想到了婆媳关系,说同一屋檐下婆媳难相处,其实都是因为一些小事,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习惯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于是摩擦不可避免就发生了。换言之,一个人掌控生活的感觉被另一个人干扰了。
同样,亲子关系中怎么帮助孩子发展出对于生活的掌控感,绝对是一门艺术。规则帮助孩子发展出界限感,而自由帮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出掌控感。界限感帮助孩子适应社群生活,掌控感帮助孩子发展出社群中的自信和自律。规则和自由的度在哪里?做好这个平衡是需要父母好好去学习的内容。现在很多孩子被推着往前走,一项接一项的任务打卡,她有没有机会思考他的目标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他是自觉自愿去做这件事吗?她有没有可能从他律发展成自律?布置环境使孩子对一件事感兴趣,父母给予支持,持之以恒取得成绩。这是一件挑战的事情,需要区辨给予什么样的支持?什么时候给予支持?需要父母极大的智慧去帮助孩子发展出他自己的掌控感。
如果父母给予的干扰信号太多,孩子有可能成长为妈宝娃,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他希望永远有人帮他做主,给他意见。 孩子呱呱坠地,我们给予全方位的照顾,逐渐我们和孩子划清界限,允许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一个范围内自己做主完成一些目标,在此过程中养成好的品格和习惯,等到他青春期越来越独立时,为人父母懂得逐渐放手,让孩子有自主生活的掌控感,成为他自己生活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