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在前面的话:
今天这篇文章,我会通过对一个孩子在原生家庭的成长过程的描述,试着把,一切在关系中形成,一切在关系中改变,一切在关系中疗愈(伤害)给讲明白。
在文章《疗愈3》,有人给我留言,大体意思是:
既然亲密关系这么复杂,这么多怨恨,这么多的纠缠,这么多的伤害,我又何必进入关系?我不结婚,不生育,甚至不进入关系行不行?
另外,她自觉自己走了极端,也觉得我的文章走了极端。
我得谢谢这也会读者给我的反馈,刚好我们今天的文章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回答上述疑惑。当然,我也回复了这位读者五个小点:
1、生命脱离了关系,也就失去了色彩,甚至就不存在了。
2、看清关系,认识自我,再去找到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
3、爱恨情仇都在关系中展开,你得到一些东西,必然也要为此付出代价。
4、极端也好,不极端也罢,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我如何具体生活,又如何选择。生活向我们要的是态度。
5、认清生活,热爱生活。
这五个小点,也是我今天文章展开的大致脉络。【友情提示,如果你读不太懂,真是我的问题,最后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了。】
二、你我都不可避免地活在关系中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没有你,也就没有我。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种对于亲密关系的描述。
其实道理很简单,没有亲密关系,我们就没有具体的身份,没有身份也就没有了你我的存在。譬如在父母子女的关系当中,有父母才有子女,有子女才有父母。我们既可以说,父母生养了子女;也可以说,子女的出现,让父母获得了为人父母的机会。任何一方的消失,也必然导致另一方身份的消失。而且,这种身份的消失往往是以极度的痛苦和不适为代价的,如分手、离婚以及亲人的去世(这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你得到一个东西,必然要接受它对你的束缚。上帝所给你的每一件礼物背后,都有相应的价签。我们很多人的尴尬之处在于,只想要好处,等让他“掏钱”时,就不情不愿甚至耍赖了。原谅我又说了实话)。
这一点对于在当下都市生活的人来说尤为重要。我们这一生中,可能会换很多的工作,和很多的人相识再离开。因此,我们的身份总是会处于变动之中。而亲密关系的意义在于,你可以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身份。煽情点说,你知道,有人再灯火处等你回家。所以,婚姻以后的具体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是人对于亲密关系的追求永远不会变。
一个好消息是,在现代社会,人的意义感和存在感变得更加丰富,如果你真的不想进入亲密关系,而你的内心又足够强大时,那么你可以去寻找一件有使命感有意义感的事业,将自己的人生献祭给它,同样你也可以获得幸福。不过,这也是你在和事业本身构建紧密的关系。当然,这需要你去积极探索。这也就是我上面所说的,看清关系,认识自我,然后再去找到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
话说回来,我们都不可避免地活在关系中,为此,我们都要学会“搞关系”的能力。
而“搞关系”的第一所学校,就是我们的原生家庭。其实,我们不仅在原生家庭中第一次学会搞关系,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关系中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新生,而这对我们以后经营自己的亲密关系,组建自己的家庭,乃至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都至关重要。
三、我们在关系中的进化
在《疗愈篇3》的文章末尾,我们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的本性如此之恶,但是未来他却可以变得温柔而善良?
当时我们给了一个比较粗糙的答案:孩子在关系中被“疗愈”了。准确地说,孩子的原始生命力被母亲以及爱他的人转化了。尤其是母亲,早期几乎以牺牲自己的方式,不断承受着婴儿的攻击和消耗,让孩子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善意和温暖。
这一小节,我们试着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人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动力,具体动力有如下三种:
自恋、性和攻击性。
什么是自恋呢?它有两层含义:
1、我是对的,
2、我比你强。
我们每个人正是在自恋的驱动下,才会不断发展和变强。
性,这是我们成年后构建亲密关系的基本推动力。
攻击性,这是所有动物的本能。对于我们人来说,更是如此。我们有恨,有怨,有不爽,有破坏的冲动等等。
你有没有发现,这三种力量好像都见不得光?自恋,是贬义词不用多说。性,我们一直讳莫如深,只能通过黄段子和小电影来传播。攻击性,则是我们社会一直防范和克制的。
很奇怪是吧,我们一生发展所依仗的动力也是我们拼命来提防的东西。不过这也很好理解,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我现在越来越接受这样一个观点:如果你把自己活成一个无害的人,那么你这个人一定没有灵气,你这个人基本上也就废了,而且这样的人看上去还会很猥琐。
这三股力量虽然有的时候很可怕,但是只要你能够看到它,认清它,那么它将会是一股积极的生命力。换句话说,所谓阴暗的东西,那是因为没有光照见它。一旦这三种原始生命力被压制,被封印,那么它将会变成一股破坏性的死能量,按照精神分析的说法,这其实就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这些被压抑的生命力,转而会攻击自己,最典型的就是躯体化,或者就是攻击破坏关系。而疗愈的本质,就是把这三种生命力打通,让它能顺畅的表达。
为了把这个问题看明白,我们看看孩子的成长过程。
孩子在一岁之前,处于全能自恋当中。所谓全能自恋,就是神一样的自恋。这个世界只有他一个人最重要,他就是神,他想要什么,必须予以无条件满足。否则,他就发怒——哭、闹。婴儿的发怒还有另外一层解读,即,我要毁灭这个世界。也就是由神变成魔。
这个时候,小婴儿极度自恋,并且充满攻击性。但麻烦的是,他太弱小了,他根本无法让自己的意志达成。也就是说,他的自恋太虚了。这和成年人的自恋不一样,一个成年人可以通过做成一些牛逼的事情,来彰显和表达自己的自恋,这种自恋就很实在。
我印象中比较深的一个记忆是,我大姐在抚养她第一个孩子时,孩子不太会吃奶,常常会咬她乳头。这真是一种痛彻心扉的体验,但我姐依然微笑着面对自己怀中的孩子。
你看,这个时候母亲的爱就像是一束温暖的光,她把自己当成孩子的工具,献祭给孩子,以满足孩子自恋和攻击性的施展。非如此,孩子的生命难以展开。
我给你举一个残酷的例子:
德国曾经有个皇帝,做了一个惨无人道的实验。他把那些刚出生的孩子,从他们母亲的手中抢走,然后将这些孩子关起来,只给他们生存所必须的食物和水,而没有呵护与互动。
结果是,所有的孩子全部死亡。后来有人拿猴子做了类似的实验,结果猴子要么死亡,要么患上严重的精神疾病。
精神分析给出的解释是,孩子早期的生命力必须要能够得到父母的回应。如果没有亲密关系的回应,那么孩子的本能就会转化成死能量。这种死能量积累多了,幼小的孩子处理不了,就会真的去死。哪怕他有足够的食物和水。另外,这也反应一个事实,一个人的世界太恐怖。自己的生命力得不到回应,无法展开,太过压抑。
所以你千万别想着自己可以一个人孤独终老,很大概率上你做不到。至少我的人生经历告诉我,目前我做不到。我在孤独中我可以更好的思考,可以更好地反思,但我思考和反思的东西,也想要讲给我喜欢的人听,否则我就太压抑,太苦闷了。
这一点其实也不难理解,以前农村经常有妇女喝药自杀的情况。这里面的关键在于,她在家庭中得不到重视,自己的诉求(本能)得不到表达和释放,屡屡受挫后,死亡就是一个可以被选择的方式。你也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爱一个人,但是你却总得不到他的回应,你会有什么感觉?是不是灰暗,是不是很压抑?这种糟糕的感觉,我们把它称为死能量。
这下你该理解我们前面花了大量篇幅讲沟通,尤其是二级反馈。它的核心在于给自己爱的人及时反馈,去照见他们。你的回应对他来说就是光,就是爱。我自己特别喜欢的一句话是,于无可救药之地,聊人寂寞,是菩萨心。
好了,孩子的原始生命力在母亲的回应之下得以展开。接下来进入1到3岁的阶段。
这个阶段,孩子逐渐有了自我意识,开始发现母亲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自己的工具。于是,他开始从一个人的世界里走出来(这几乎是母亲一个人的功劳,是母亲的爱和回应拯救了处在阴暗世界里的孩子)。
这下,孩子可以以个体的身份和母亲发展两个人的亲密关系。同样,他的自恋和攻击性依然是他生命展开的基本动力。
养过孩子的人或许会听过“糟糕的两岁”,“恐怖的三岁”这样的说法。是的,这个时候,他们的生命力太旺盛了,可以这么说,他们的本能是以排山倒海的形式往外释放。会走路的孩子,简直就是个小恶魔。
这是他探索这个世界的开端,也是他发展自己的重要一步。但这时,母亲和孩子之间嫌疑就越发明显了。
很简单,大人不可能听任孩子为所欲为。因此母子之间的冲突和较量也就开始了。我们很多人一想到亲密关系,往往就联想到爱以及种种温馨的场面。其实不是的,那些只是亲密关系的一面,它的背面是分歧,是冲突,以及伴随而生的恨。
说到这,我们可以给出亲密关系两大基本功用了:
1、让爱流动,我们可以获得稳定的存在感和幸福感。
2、让恨流动,我们可以舒展自己被压抑的生命力。
只有爱的亲密关系,不存在,即使有,也显得很假,而且终难持久。相反,有爱,有恨,爱和恨都可以在关系中自然流动。这样的关系才铁,才有生命力,才可以发展。
很多夫妻情侣之间的尴尬也就在这,两个人表面上都和和气气的,但活的都很假。这样的关系没有爱的流动,更不敢有恨的表达。
回到孩子的发展上来,如果孩子这个阶段能感受到自己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同样自己的母亲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但好在孩子觉得自己的母亲大体上是好的,而自己大体上也是好的。那么他就完成了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进化——可以容纳人性的复杂,与此同时对自己对别人都有信心。
我们很多成年人固执地认为好就是好,坏就是坏,这往往就属于早期亲密关系的构建出了问题,他们的自我还不够园融。
我猜想这些孩子早期可能感受到养育者(父母)太大的敌意或者养育者给到孩子太多负面的反馈,也就是说,他们的生命没有被祝福,没有被满心欢喜的期待。这会让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产生偏差——我不好,我不值得被爱。而我想要被爱,就得按照养育者的要求来活——这就造成了樊胜美那种为奴的女儿——一直被父母压榨而无法摆脱。
这一点,我们也无能为力,毕竟,做父母也是个技术活。另外,对于当年那些,还在温饱发愁的父母来说,他们做的也许够好了。比如我妈,为了生下我,前面生了四个姐姐。可想而知,我妈对我和对我几个姐姐的差别。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站在我姐姐一旁,鼓励她们摆脱我妈对她们的精神控制。不过我这么做,有些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感觉。
需要说明一点,我妈并不懂得如何操控人心,这些都只是人与人在互动过程中的一种模式。她的女儿会下意识地想要做一个好女儿,为此她们会忽略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诉求。这要是不出问题还好,出了问题,就是爱恨纠缠,难分难解。这也是我这么多年一直在有意识地和我妈划清界限的原因。
这么说,好像做母亲挺难。其实也不是,只要你能放下一个好妈妈的包袱,那么也简单。对孩子二个原则:
1、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孩子【也就是不要给孩子一种,你要抛弃他的感觉。】
2、不含敌意的坚持。【这是属于定规矩,也不能让孩子为所欲为。但是规矩不代表母亲对孩子的敌意】
在这个基础上,做个六十分就好了。说白了,你要接纳自己既是个好妈妈,也是个坏妈妈,但大体上好的比坏的一面多就好。
说到现在,好像和父亲没什么关系。其实孩子在三岁之前确实和父亲还真没多大关系。所以做父亲才是一个真正的技术活。
具体体现在哪呢?
母亲在不断承受孩子本能的喷涌而出,这是个太耗费精力和情感的活。很多母亲在抚养孩子阶段往往都会心力交瘁,这个时候,如果父亲可以参与进来帮助母亲处理她身上压抑的负能量,那么这个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就更加具有包容性了。
孩子的生命需要借助母亲来展开,而母亲的生命力也需要表达和释放。显然,孩子无法托住母亲的生命力。因此,母亲被压抑的生命力需要通过夫妻关系来表达,也就是让恨流动起来,而不是压抑着无处诉说。
如此,孩子可以借着和父亲母亲的互动,进入到更为复杂和高阶的三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三个人乃至更多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所待的世界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关系需要三个及三个以上的人参与才稳固。比如上学时,你看到的同学大多是三五成群。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两个人直面会是一件相当有难度的事情:
因为这意味着你要无条件接纳对方身上的好和坏,同样对方也要无条件接纳你身上的好与坏。与此同时,你们更需要自己能接纳自己。
但是,这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难度太大。首先,我们很少有人能够完全接纳自己。另外,我们对亲密关系有很多很美好的期待,总会不自觉地把对方想象的很完美。
这就很矛盾了,于是,这样的矛盾,就需要被处理。具体怎么处理呢?引入第三方进来,把这样的矛盾转嫁到第三个人身上去。这就意味着,在亲密关系当中,我和你都是好的,我们之间之所以出现问题,那是因为有第三个人存在,所以第三个人是坏的。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在所有的影视剧当中,都是同样的剧情: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相爱,一定会有一个第三者出现。这个第三者绝非是凭空出现,而是因为这男女主人公之间有着双方无法正视的矛盾,这种矛盾他们之间有没办法直接处理和面对,于是就呼唤出了这个第三者。
直白点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这样的情况在人际关系当中普遍存在,比如夫妻之间的婆媳矛盾,夫妻之间的第三者问题,还有在家庭当中,母亲和孩子站在一边一起对抗父亲等等。
面对这样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怎么办呢?有两条路。
一个继续是让自己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样的话,你的人生就有更多的腾挪转移的空间,俗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任何一段关系出了严重问题,都不会置自己于死地。
当你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的时候,你再回过头来去处理你的三元关系,二元关系,乃至处理你一个人世界里的问题。
第二条路刚好相反,那就是从自己这一块出发,认清自己,接纳自己,进而去接纳对方,直接处理关系问题。
但第二条路对于人的要求很高,通常,我们这两条路同步进行。我们的生命,也正是在这样一层层的关系当中不断的展开。
四、有爱恨的流动,才算是真正的关系
以上,我们讲了一个人在原生家庭里面关系的进化。从一元关系到二元关系,再到三元关系(也就是从一个人的世界到两个人的世界再到三个人的世界)。其中进化的动力,是一个人最原始的生命力,它包括性(在孩子父母之间的三元关系中,孩子原始的性本能会有表达。也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恋母弑父的俄狄浦斯情结),包括攻击性,包括自恋。
这些原始的生命力是我们成长的动力,它必须要能够得到表达,否则的话,我们的生命发展就会受到严重限制。而亲密关系,就为它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环境,尤其在生命的初始阶段。
而一段好的关系的意义就在于,能够让我们原始的生命力得到充分表达。换句话说,这样的关系能够将我们托住。因此,这样的关系就是一种疗愈性的关系。
当然,你有你的诉求,别人也有别人的诉求,当你想要这么做的时候,你也要做好接纳别人生命力的表达。否则的话,这段关系还是扭曲的,不能够承受爱和恨的流动。
需要补充说明一点的是,这里面的恨,主要是指你的生命力在表达过程当中受到了阻碍。受到阻碍是人生的常态,这不可怕,可怕的是受到阻碍过后,没有能够得到释放和表达。那样压抑久了是会出问题的,比如种种心理类疾病,尤其像我们之前所一再提到的躯体化。
我们很多成年人在人生发展阶段会遇到所谓的种种危机,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危机要想渡过去,其本质就是将自己野性的生命力给呼唤出来。毕竟,我们之前的人生发展,大多数是按照学校,老师和父母所期待的方向在往前走,那些都是外在的动力,而不是我们内在的根本。这些外在的动力总有衰竭的那一天,事实上,当我们成年后就会经常怀疑这些外在的动力了。
同样,我们在感情中受到挫折,本质上也是我们的生命力的表达受限。最终成为萦绕在我们身上的一股死能量。这也是我们所受情伤的根本。
下一篇,我们就来聊聊情伤到底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疗愈?
今天就到这里吧。
PS:
写到最后,我竟然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我也算被我自己蠢哭了。
仔细想想,这原本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主题,我写了三天还是不行,很遗憾,我暂时还驾驭不了这个大主题,所以写出来的很多东西,很乱。这让我非常的挫败。
原本我都不想写了,但是有一个人我喜欢的人告诉我,她喜欢看。所以,我又变得自信了。
那种挫败的死能量在我和她的关系里面被消解掉了。
最后我想了下,既然这么太大的主题,我一篇文章构思不出来,回头我有时间的话,把这样一个大主题分解成一个又一个的小主题,一篇一篇的写,写它个十几二十篇。那么再多的问题我也能写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