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57篇
中华汉字十万个,不同的排列组合,涵义和风格就大相径庭了,不得不说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以及人类情感的亘古不变。
老子此篇,立意本在为政:越是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在这里面,不仅体现了老子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也传递了一个事物向两级转变的道理。
而被后世所传唱不衰的,还是“为人”。为什么样的人,倡导的都是为好人为圣人,不管社会如何变迁,这主旋律是不会变的,那圣人是什么样的?要“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方而不割"即方正而不孤傲,喻指道者虽有所合于规矩,但并不与对立者断然划界,不相往来。"廉而不刿"即突棱而不伤人,说明道者虽能耐高强却"为而不争",善于与人达成利益。"直而不肆"即率直而不放肆。"光而不耀"即为光亮而不刺眼。这个标准,其实蛮高的,特别对于现代人。现代人习惯了“秀”,追求个性,唯恐自己被埋没,你让他韬光养晦就是难事儿,更别说让他光而不耀了。
经典一直再被宣扬,也是因为我们道德领域在经济高于一切的发展中过于枯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