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蕾八幼+郝瑞彩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生命体,所以同一个方法不一定都适合每个孩子。就好比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对待,满足每个孩子独特的需求我们必须要懂得孩子。
1.积极期待。利用吸引力法则,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行为。马老师分享的案例和我家妹妹的孩子很相似。墨墨五周岁了,在幼儿园的时间一个月不超过十天。孩子只要一去学校就生病,一生病就在家休息很长时间,妈妈最近很焦虑,问我要不要转学,是不是学校老师不负责任,在学校是不是吃不好睡不好很多问题都出来了。真是这样当我们焦虑时同样也会把焦虑传给孩子,不是老师不好也不是孩子不好是我们自己放不下。做一个心态积极的人,相信孩子一定可以的。
2.不同个体不同情景要有针对性回应。
3. 独处的需要。当我们和孩子脾气暴躁时就是发给我们独处的信号。
4. 权利的需要。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不断崛起,他们渴望控制自己的权利。例如有没有吃饱,今天选择穿什么样的衣服等。
5.身体的控制。不去强迫孩子愿不愿意做的事情。
6. 所有权的需要。对某件事物的掌控权。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正确的选择是让孩子在能够做主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共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