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章中,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他为什么研究非暴力沟通,因为他孩提时经历过种族歧视引发的暴力事件,他感到困惑,是什么阻止人们感受心中的爱,而互相伤害?他发现,沟通方式对人与人之间爱的传递,有非常大的影响。在第二章《是什么蒙蔽了爱》中,他对这个问题作了具体的分析。
在沟通中,到底是什么影响了爱的流动呢?
第一个因素是道德评判。
即把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看作是不道德或者邪恶的。比如说:“暴力是不好的。杀人者是邪恶的。”大家听着这句话会觉得没什么不对,这是因为我们习惯了这种表达方式,对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的事物,就倾向于用带有敌意的语言去描述。但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当我们这样表达的时候,我们内心的需要是什么?我们的需要是,暴力越少越好。可是这样的表达有助于达成这样的愿望吗?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心理学教授O.J.哈维做了一个研究,他随机选取了很多国家的文学作品,统计在其中使用道德评判的词语的频率,他发现,这类词语使用得越多,暴力事件就越频繁。
当我们对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的人进行道德评判和抨击的时候,反而促使对方站在我们的对立面。那么如果用非暴力语言,如何表达刚才那句关于“暴力”的话呢?我们会说:“对于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我很担心。我主张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冲突。”
我们来对比这两句话:第一句:“暴力是不好的。杀人者是邪恶的。” 这样的表达充满敌意。经过上述学者的研究表明,这样的表达容易诱发更多的暴力事件。第二句:“对于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我很担心。我主张通过其它方式来解决冲突。”这句话没有敌意,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是对暴力“很担心”,并且表达了自己的需要,即希望“用其它方式来解决冲突”。这种表达与第一种相比,清楚地说出了自己的愿望,不会刺激事情朝事与愿违的方向发展。
我们再来观察几个使用道德评判的沟通方法:
如果有人开车横冲到自己面前,那他就是“混蛋”; 如果女朋友想多一些体贴,而我不习惯,那我称她为“太粘人了”; 如果我想多一些体贴,而对方没有回应,那我称之为“冷漠得像个木头”; 如果同事很关注细节,我称之为“有强迫症”; 如果是我很关注细节,而别人不是,我称之为“粗心大意”。
以上都是一种评判,当使用这样的评判性的语言,沟通的效果都容易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如果评判是比较极端的,那么暴力发生的几率也明显上升。
那么我们可以怎么说,才会促使沟通的结果朝着符合我们愿望的方向变化呢?这本书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后序章节会详细解说。在这里,我们只需要知道,什么是语言中的道德评判,它有什么坏处就可以了。
这里再举一个例子,一个北京的朋友她11岁的孩子写了一首诗,叫《音乐课上》,这首诗记录了音乐老师的语言,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
小腰板儿挺直 波斯猫的眼睛瞪起来 唱得什么玩艺儿 外面随便拉个人都比你们 唱得好听 早上没吃饭吧 后面那个女生笑什么呢 一节课都笑 笑两下得了 我没说你不代表我看不见 下课别走留下 你们班有病吧 别的班一次人到齐 你们班和挤牙膏似的 一个一个来 原来的课代表 课上说话 真是破罐子破摔啊 傻冒儿 快小学毕业 同学们才集体发现 音乐老师讲过的笑话 数都数不清
从这首孩子的诗中体会,语言的暴力是多么的普遍和随意。即使在学校里,在为人师表的老师嘴里,都很轻易地说出来。同样地,在为人父母的嘴里,也不少见。老师也好,父母也好,都希望孩子能够进步,能够优秀,但是这样的一种充满评判的暴力语言,使得这个愿望很难达成。
除了评判他人,我们也评判自己。道德评判性的语言阻碍着我们爱自己,也阻碍我们爱他人。
第二个阻碍爱的流动的沟通方式是:进行比较。
有一本书叫《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作者格林伯格,他在书中写道: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比如你想心情低落,就去和明星比身材;如果你想沮丧,就去和大名鼎鼎的人比成就。为人父母者,很容易把自己的孩子拿去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这样的做法最容易打击孩子稚嫩的心灵。无论这种比较是已经表达出来,还是只藏在心里,我们都有必要提醒自己,这是一种语言暴力。
第三是回避责任,将责任推委他人,指责他人或者抱怨。
这是最隐蔽的错误,不容易被发现。我们指责的时候,把自己当成受害者。这个时候我们使用的语言往往是“我不得不”,“她让我很生气!”,“这件事让我……”
我们在这里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位老师说:“我不赞成过份强调分数,这对孩子不公平。但我不得不强调分数,因为这是学校的要求。”马歇尔教授建议她这样表达:“我选择强调分数,因为我想保住工作。”这位老师说,这样表达不舒服,因为这让她感觉到她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非暴力沟通主张每个人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唯有承担应有的责任,才是尊重事实的。假设这位老师抱怨工作和自己的价值观冲突,那么马歇尔建议她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她意识到,这是她自己的选择。“我选择强调分数,因为我想保住工作。” 你是否要继续抱怨呢?
生活当中其它的烦恼也是这样。当我们抱怨的时候,当我们指责的时候,要想到,是不是我们自己选择了什么,因此,要承担选择的后果。如果我们选择了稳健,就不要抱怨没有高回报。如果我们选择了高回报,就不要抱怨风险大。选择了,就要承担责任。当我们意识到其中的责任以后,面对这个事情的态度就会有变化。
所以我们要认清回避责任和指责、抱怨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指责和抱怨会伤害我们的人际关系。
第四个影响沟通中的爱的流动的因素是强迫服从。
对别人的要求暗含威胁,如果不配合,就会受到惩罚。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一方强另一方弱的态势当中,比如上下级之间,长幼之间。如果我们是强势的一方,我们可以通过惩罚让人屈服,但是,永远要记住的是,如果对方只是因为想逃避惩罚而服从于你,那么他内心对你要他做的事情并无真正的热情。这只是一种屈从,在对方的心中,暗暗滋生的是对你的抗拒和敌意。如果我们是父母,这样教育孩子很可能会失败,孩子的状态,会与我们的愿望背道而弛。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会探讨请求与命令的区别,这是这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综上所述,四个因素导致沟通的失败,即: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迫服从。何为沟通的失败,即,原本你是想达成自己的愿望 ,但是你的表达方式却使结果走向反面,即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