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写作者生活写作日记分享:炼字炼句,增强文学修养
一篇上等好文,必然情感丰富,情节紧凑合理,让读者意犹未尽。凝练的文字会让人不想错过文中的每一个细节,每句话都像是一串珠宝的组成元素,少一句就缺乏灵魂,多一句就显得冗杂。
在这方面作家阿城尤为出色,他的文字凝练简洁。阿城的《峡谷》中有一句是这样的:
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阿城的语言就是这样,短,但有力、有劲、有节奏。句短但意长,并不因为短小就失掉了内涵,反而可以营造一种更加生动的效果,他的文字真正做到了“大道至简”。
再比如阿城的《棋王》中:
说着就在床上坐下,弯过手臂,去挠后背,肋骨一根根动着。我拿出烟来请他抽。他很老练地敲出一支,舔了一头儿,倒过来叼着。我先给他点了,自己也点上,他支起来深吸进去,慢慢地吐出来,浑身荡一下,笑了,说:“真不错,
阿城的文字朴实无华,没什么形容词,也没一句废话,他摘于白描,用词精简,爱用动词。
描景写物,叙事写人,至寥几笔,就能将场景、气氛、形态勾勒清楚,甚至细微之处的心理和动作都刻画得极其到位,乍看没有一个深奥的词语,但每一句话都很有嚼头。
仿佛文字背后有种看透世情,力透纸背的感觉。
那我们怎么才能让文字凝练,拥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这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需要我们平时用功,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这是长期磨炼的结果。
对此,我有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1.多读古典文学作品,最好有一些古诗词的知识储备很多作家对古典诗句信手拈来,慢慢将其演变成自己诗意化的语言,落笔几句,让人回味无穷。中华上下五千年,流传的经典诗句都是文化浓缩的精华。
中国古典诗词常常以精练的文字传达出丰盛而大气的内涵和知识,每个字都经过精雕细琢。就算最浅显的句子,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让画面的大气、时间的流逝、春天物兴荣的姿态都跃然纸上,只需要这一个字,就提升了整体的意境美。
古诗的韵律都很讲究,读起来朗朗上口,几句话就能交代好
一件事情、一种情感。不管是看还是读,都是一种享受,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2、多体验生活,对同一件事物用不同面去理解
如果写作者都是从普通方向去思考,行文毫无特点,缺乏自己的主见与判断,就不能实现写作创新。这样写出来的内容也很容易让人有心理上的疲乏感。
只有在不同思维角度下,才能创造出特别的文字,其表达也会显得更加多元化。
写文章不是让你坐在屋子里拼命去想,读万卷书只是一方面,有机会要走出去,多看、多听、多闻、多思考。只读书,脑海里留下的都是别人的文章,无形中会不自觉拼凑别人的文句成为自己的表达,模仿痕迹很重,让写作缺乏灵魂。多行走和思考很重要。一个真正的写作者,一定要深入到生活中去,去体察生活,拥抱生活。
鲁迅曾说写文章要“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刚开始写文的新手容易犯这样的错误,想来想去脑海里都是华丽的辞藻,恨不得语不惊人誓不休。这样的内容表面上看好像很美,但是读了一大串文字后没有一点值得回味,反而有一种腻的感觉,显得文章空洞没有力量,读后也难以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这种文字如同是在凑字数,让人感觉曾在哪里读过类似文字,毫无特点,没有看下去的欲望。优秀的作家之所以有作品广泛流
传,他们的语言一定是富有特色的。某种程度上来说,写作是求异的过程,这样文学才会百花齐放。如果都是千篇一律,就丧失了文学的意义。
文章是一个整体,要前后呼应,并且符合逻辑,引人入胜。把一些无关的人与事牵扯进来,没有关联与因果,会让人很快倦怠,失去兴趣。也不要过度抒发情感,滥发议论。简单的事情就简单表达,以免让文章显得拖沓冗长。
我们在写文的时候适当穿插一些典故、格言,如果在不必要的情境下引用过多,表面会让人觉得作者阅历丰富,文章有理有据,但实则会破坏整体文字连贯性与语言美感,使文章缺乏创造性。适度就好。
写作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克制,只有下足功夫,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