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
You are only 27, still very young.
-
假设一个年龄,27岁。认为这个年龄是衰老还是年轻,取决于认为这个年龄对应的人生状态是否是“已定型”。
人生在几岁时定型,人就在几岁时开始衰老。
-
今天看到,关于“舒适区”与成长的表述:其大意是,以前总觉得要跳出舒适区以获得成长,现在觉得保住舒适区就很已经不容易了。其实这句话的以前和现在,完全就是同一种状态。
所谓的“稳定“无非是对积累的消耗。
就好比你是一只花栗鼠,你喜欢储备很多坚果然后一点点地吃。当你开始吃坚果的时候你储备的坚果就会少一些,但吃坚果的时候肯定是有满足感的。
一样的,以前和现在的自己和生活概念上都是一样的,没有哪个更有冲劲或者哪个更辛苦/艰深/困难/高级等等。
唯独差异可能就是警觉性的强弱多寡,这里的警觉性来自于野性,很多在舒适区里舒舒服服的人是丧失了这种“警觉性”,而这种警觉性也并不是什么好或者不好的东西,它只是顺应你想要更多、更好的贪得、欲望、野心而生。
You want more, better, super.
当你的核心目的是你想要“‘很多坚果’来吃”的时候,你势必吃一颗坚果的时候就会意识到少了一颗坚果。
当你的核心目的是你想要“(maybe很多)坚果‘来吃’”的时候,势必吃的时候吃就满足了,
吃完了才没得吃。
我们确实可以笑一笑,认为以吃为目的的时候总有吃完或者快吃完的时候,巨大的焦虑和饥饿肯定终有一天找到“吃货“,哪怕他们前面吃的再开心,也总有着急忙慌或者甚至要饿着肚子找坚果吃的时候。慌乱。
我们同样也可以笑一笑,认为以“要很多坚果”为核心目的人,根本连一颗坚果都没有办法好好享受,四舍五入等于无时不刻不焦虑。
但是我们只能在这二者里面选择吗?
这二者是两个圈。
我可不可以干脆不要这句话,我干脆不要“我要很多坚果来吃”。
我可不可以,饿了就找坚果吃,饿多久随缘,找到几个随缘,找到了以后揣兜里几个吃几个随便。
没人管你,你进不进这两个圈,都没人管你。
那我们还能选什么?
我们还能选,要不然我揣兜里十个坚果,吃第十一个以后的,随缘吃或者吃到第十个再开始找。
除此之外很多。
祝福大家都是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摆脱”控制的花栗鼠。
-
让我们回到年轻。
年轻对应的意象是成长与变动。
如果停止了年轻,则意味着你选择停止成长与变动。
如果不停下年轻,则意味着你选择了...我们先不纠结这里面的几个对应名词是否精准。
如果停止,则不再选择年轻。
如果不停,则永远年轻。
而我们对于年轻的迷恋,在某一种程度上又近似于我们迷恋随机刷新界面的不确定赏酬。
但人、人生、社会毕竟都不是app,“臭名昭著”的抖音也好,或者其他什么也好,你至少大概知道你的不确定赏酬大致的核心性质。
以抖音为例,1、你知道它会是个audio-video介质的;2、你知道它一定程度上经历了“用户大众”的点赞审判;3、你知道“用户大众”的形式,也就是你的tribe或者group,起码如果你喜欢你在做的这件事,你就知道你是他们的一部分。etc.
同时你也会知道你会得到“赏酬”,你也知道为了得到这个“赏酬”你势必要牺牲一些宝贵的东西,比如说“时间”。(起码你在这段时间里面无法拥有别的快乐,失去的不见得是快乐,而是“别的”里面包含的东西)
人、人生、社会确实给不了这么确定的答复。
但它们能确定地告诉你,你的选择会让你有所得到,也会让你有所失去。你会拥有可能性,也需要为可能性付出。
就当我是听communication这首歌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