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篇: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奴隶制的国家。周王朝共传国君32代37王,延续790年。中国的冠服制度,到周朝已经非常完善了。周朝也出现了专门管理帝王服饰的官职-司服及内司服。
周朝时期的服饰形制还是上衣下裳制,上身穿“衣”,较商朝的服饰略宽松一点,有大小衣袖两种样式,衣长通常会在膝盖的部位,以窄袖、紧口、宽边为主要特征,有对襟和偏衽两种样式;下身穿“裳”,长齐小腿。裙子或者裤子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
同时会在腰部束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会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称做“蔽膝”。小腿会缠绕“行膝”,脚上会穿各种质地的鞋子。同时帽类在周朝时也有了雏形。分别有冕、冠、弁、巾帻等。
当时的人们已经善于运用各种不同材质来制作衣服。《陈风·东门之池》曰:“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东门之池,可以沤纻。”《郑风·羔裘》曰:“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可见当时人们不仅可以自己沤麻、沤纻来织布,同时也可用动物的皮毛来制作衣服。不过用裘皮制作的衣服一般只有贵族阶层才可以穿。
同时人们对服饰颜色的追求已经非常的严苛,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染色工艺已经有了相对较高的水平。《诗经》中提到植物的诗篇达一百三十篇,这其中涉及到的植物染料也有不少,这些染料包括柘、蓝、绿、楰、茹藘等。
当时的衣会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裳则用间色,即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同时周王朝崇尚火,与之相对应的朱色也是诸多颜色中最高贵,地位最崇尚的颜色。因此周礼规定,朱色为国色,只有周天子才能着朱色衣服,以表示自己的独一无二和尊贵地位。
有了衣裳,还得有图案装饰,这就是舜帝时期就已经有的十二章纹,分别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周礼》规定以日、月、星辰三章画于旗帜,衣服上只会保留九章纹。只有周王才可以享受全套的纹饰,诸侯可用龙纹以下的纹饰,士族则可以选择藻纹和火纹,大夫只能用米纹。
周朝的服饰样式齐备,且有了不同的颜色和章纹,并且已经根据这些对应不同的场合对服饰做了相应的一些规定,大概分为以下几类:
一、官服中的男服主要有冕服、弁服、玄端、深衣等;
周朝把天子及以下诸侯大夫的官服,分为了十多个等级,各个等级服饰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样式的繁简、花纹图案以及颜色和布料上面。样式的繁简主要是指衣领、袖口、衣裳边缘用什么布料和颜色来搭配服装。花纹图案是指绣在衣上的花纹不同等级的人所绣的花纹不一样。
其中礼服中最专贵的一种为冕服,主要由冕冠、玄衣、纁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构成,是最主要的祭服。冕服的服饰上面绘绣有章纹,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九章纹冕服。天子的蔽膝为朱色,诸侯的则为黄朱色。鞋则是双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较高。其中王可服六冕(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公服五冕,侯伯四冕,子男三冕,孤可服二冕,卿大夫只能服一冕。
其次则是弁服,之所以会这样叫,取决于其配套的冠的款式,比如戴冕就是冕服,戴弁的就是弁服。其隆重性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与冕服是类似的,只不过冠与章纹、配件等级的不同。牟服也可以用于祭祀,但是不同等级的人穿的场合会是不同的。弁服可分为爵弁,韦弁、冠弁等几种。根据《周礼·春官·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视朝,则皮弁服。"这里所指的则是指皮弁服,这种朝服一般是用兽皮制成的,多会用兽骨和玉石来做装饰。
鞠衣为王后率领民妇礼祭蚕神、告桑的礼服,同时也是诸侯之妻帮助君王礼祭宗庙的祭服。
展衣又可称襢衣,为王后礼见君王以及大宴宾客的礼服,同时也是卿大夫之妻帮助君王礼祭宗庙的祭服。
翟衣分为褕翟、阙翟等,是王后及其他侯伯夫人的最高礼服,同时也是祭服的一种,会根据场合及穿着身份的不同配以不同的颜色、章纹。
禄衣为王后燕居时所穿的常服,也是士之妻帮助丈夫助祭的祭服。
三、周朝的婚姻制度亦有突出的礼制。不过,它不仅仅适用于士之阶层。
婚礼,在周朝即为昏礼,昏者黄昏也,天色黄昏时方才进行迎娶的仪式。周朝的婚礼较端正庄重,不会像后世那样吹唢呐打鼓的一片喜庆,整个过程都是在严肃的氛围中进行。因此,周朝的喜服采用了代表庄重的黑色,会让人觉得肃穆起敬,不可儿戏。
根据《仪礼》的描述,周朝婚服为玄纁之色,玄色为主,纁色为辅。在周朝人的认知里,天为玄(黑中扬赤)色,地为纁(浅绛)色,婚服的颜色正反映了周朝先民对天地的敬畏之心。
妆容篇:
到了周朝,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化妆史的新纪元。周朝的化妆风格还是属于比较素雅的,风格主要以浑厚简约为主,较自然美观。主要是粉白黛黑的紊妆,而且并不盛行红妆。因此,也可以称这个时代是“素妆时代“ 。周朝同时还会有眉妆、唇妆、面妆等精细部位的妆容。
在周朝就已经有了的化妆品——面脂和唇脂,是动物体内或油料植物种子内的油质。此种面脂是无色的,主要是为防寒润面润唇。
周朝时期会将米研成粉,再与铅粉混合敷在面部上,铅粉会让皮肤变白,且妆容更持久,但同时铅粉中也含有剧毒。
当时画眉的原料主要从天然动植物中提取,比如会将树枝烧成木炭之后再与脂融合,这样就有了最原始的染眉膏。古人画眉,就讲究“黛黑”,周朝时期的眉形会更贴近自己本身有的眉形,也算是一种比较自然的眉。
此时人们开始使用一种叫“红蓝”的花,把它做成红色的染料,用丝绵涂抹,叫“绵燕支”,另一种是把它加工成又小又细的花片,叫“金华燕支”,这便是中国最早的胭脂。
周朝时期就已经有指甲油了,它是由蜂蜡、蛋白和明胶等材料制作的甲油,其中也会加一些颜色。诗人杨廉夫有云:“金凤花开色更鲜,佳人染得指头丹。”形象的还原了美人配红指甲的画面。但是那时的指甲油也只是贵族阶层会使用,这同时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因为秉承“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所以蓄甲就成了习惯,但是指甲太长了又容易折,于是就有了甲套,这种甲套一般都是由贵重金属打造的,一来是为了保护指甲,二来是为了象征自己尊贵的地位。
当时周朝的男子大部分都已经将辫盘到头顶,而无再有商时披头散发的习惯了,除了一些偏国。此时束发成为全国统一推行的标准,对于汉民族男子千百年来的发式,也起到了奠定作用。
此为【连载】文章,感兴趣欢迎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