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试着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以后,你会发现自己原来是活在自己营造的假象里。
你选择读哪本书?
你为什么选择读这本书?
它解决了你的什么困惑?
- 你确定看完了以后会引起你的改变么?
一、 别再用“阅读量”来安慰自己了
我是从去年开始抛弃“阅读量”这个概念的。
以前迷信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积累辨识力和行为上的改变。但当你阅读的书籍很多的时候,得到的只有夸夸其谈和越来越不能脚踏实地做事,这就是没有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技能转化成智慧的结果。
这就像是人们经常喜欢在朋友圈晒自己的跑步的里程数,却很少秀到自己的好身材一样。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健脑,进而行动改变生活。真正会读书的人会晒见解,晒自己的实践成果,而不是知识本身。
《把时间当做朋友》里提到过“既勤奋又懒惰”的人,每天都感觉时间不够用,超乎寻常的勤奋,每天早晨4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这种勤奋是“虚假”的,是一种懒惰的勤奋,只不过是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而已。
二、 阅读是为了填补“信息缺口”
阅读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补充我们的认知。
研究人员曾经做了一份调查,向志愿者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并让他们标出答案。与此同时,扫描这些志愿者的脑电波,最后发现当人们觉得自己知道答案,但有不确定的时候,好奇心最强
-
信息缺口
给人们适当的刺激,在原有的认知范围内,不能太新,就能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
- 我们阅读的目的应该集中在填补“信息缺口”上,而不是盲目地刷“阅读量”
- 因为在我们已经认知的范围内,填补新知识,容易联系起来不容易忘记,为下一步继续阅读提供了基础。
- 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列出来,很快就会发现自己认知的局限性,这就暴露了这个领域的“知识缺口”,这个时候针对缺口进行强化补全。
- 健身就是通过一定强度的锻炼将肌肉“撕裂”,并把蛋白质补充进去。
- 选择书籍就像健身的种类既不能太轻(全部已知),也不能太重(全部未知)。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恰如其分地填补自己的“信息缺口”激发好奇心,就能大大提高阅读质量。
三 有序填补缺口
- 比如我在讲解平面布局规划的时候,突然发现光有动线和面积分析还不行,还要知道如何将各种元素组合得更顺眼,更舒服,于是发现自己缺少“平面构成”这个信息缺口;
- 比如说,我在学习手绘的时候,发现基本技法都已经掌握,但具体画什么却不知道,于是发现缺少“大量临摹”的信息缺口;
- 再如,我在讲解公装设计的时候,发现经营层面的知识缺乏,很难掌握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于是“经营”和“消费者心理学”又成了信息缺口。
当你通过发现信息缺口并努力通过阅读补足之后,你再去看一些大师经典案例,就知道他究竟是怎样解决问题,和设计精妙之处了。
别的不说,当你读懂《把时间当做朋友》看懂后,再去看《精进》就更容易获得哪些更深入的知识。而没有之前的信息补足,是很难把全书的脉络理清的。
如果我们把关于认知偏差方面的阅读过程画成图,应该是这样的:
四 看不懂就先放下
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一本很重要的书,买了好多年放在书架上一直没有看,原因是看不懂。可当你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后,再回过头来看,就会恍然大悟。所以一旦遇到这类书,先要把目录看一遍,当你把中间的信息缺口补上后,再回过头来研究,会有更多的感悟。
总结
- 阅读是为了填补“信息缺口”,绝非追求“阅读量”;
- 根据已知画出自己的“信息缺口”,以此为基准选择阅读材料;
- 合理控制书中已知和未知的比例,激发好奇心;
- 先记下看不懂书籍的目录,补充信息缺口后再来读。
** 以上文字是本人通过阅读新生大学《别再用“阅读量”来掩盖自己的无知,教你如何利用“信息缺口”进行有效阅读》,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的再加工,感谢原创作者的分享,让我找到自己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