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朋友跟我诉苦。他说他非常喜欢读书,但是书是越读越糊涂。于是,他就上网查或到书店里找各种关于指导如何读书的书。
精读、泛读、主题阅读……这些方法他都认真看了,并且做了笔记。但是他说,知道的方法越多越让他纠结。他问我:“到底哪种读书方法才是最好的呢?”
我说,这些方法都很好,也都不好。这些仅仅是方法,如果没有一个限定的前提条件,那么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
举个例子。
一个人,他离北京500公里,怎么去最好呢?开车去,方便;坐动车,快;坐大巴,轻松。这些方法各有各的优点,让人无从选择。
那么,我如果在这个问题前面加一个前提:我去北京谈生意。那么这个选择一下子就变的清晰很多——自己开车去最好,既方便也有面子。
所以说,不管选择用哪种方法去北京,还是用哪种方法读书,这个问题让人纠结的根本不是方法太多,而是目的不够明确。
目的决方法。只有你知道你为什么读这本书,你才能知道哪种方法最适合。
根据我的读书经验,读书的场景只有两种——“书用我”和“我用书”,根据这两种场景,我将阅读的方法笼统的分为“教科书式阅读”和“字典式阅读”。
第一种:书用我——教科书式阅读
“书用我”的场景,只要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应该很清楚。虽然我们不喜欢那些数学、语文、英语……但是为了考试,我们不得不向这些书本低头,接受这些知识的灌输。
既然我们不得不接受,那么这种时候什么读书方法效率最高呢?答案是结构化阅读法+精读法。
简单说来,这种读书方法就是先用结构化阅读法梳理清楚这本书的结构,将书的知识点分成几个模块,理清楚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然后再用精读法去消化各个模块的知识点,最后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用这两种方法的组合会让你效率非常高。
可参考书目:《如何高效学习》、《如何阅读一本书》
第二种:我用书——字典式阅读
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字典呢?就是在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不知道答案的时候。
这种场景经历过论文答辩的大学生是最清楚的了。
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需要阅读大量的资料,可能那几个月的阅读量比自己前十几年的阅读量总和还要多。
我们还要用教科书式阅读法(结构化阅读法+精读法)吗?当然也可以,前提是你不怕自己累死,不怕都毕业半年了,你写论文需要的资料竟然还没找全。
那此刻我们用什么方式阅读才是最正确的“姿势”呢?答案是主题阅读+泛读+精读。
想想我们此时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书本上的知识,是为了输出。此时我们是书的君王,书本是为我们服务,我们要用它里面的知识来证明我们论点的正确性。
打过比方。
我们要写一篇主题是“机器人不能取代人类”的论文。那么我们到图书馆或网上,用主题阅读法将机器人和人类有关的书或资料筛选出来,再用泛读法查看这些书和资料,将对我证明“机器人不能取代人类”有利的部分找出来,然后用精读法消化这些内容,最后用自己的语言将内容表述出来,完成论文。
可参考书目:《如何阅读一本书》
其实,不论是读书还是做事情,方法有很多,当你矛盾,不知道选择哪种方法的时候,那就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的目的是什么。
它会告诉你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