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一生,节俭近乎极至。
或许是因幼年丧父,孤儿寡母三人相依为命,一贫如洗、缺吃少穿的艰难日子里,物质的极度缺乏让母亲对“节俭”的意识深入骨髓。一粒米、一滴水、一寸布都不肯浪费。
洗了菜的水不肯倒掉,攒到几个大桶里,要留着洗拖把。雨水也要用一个破浴缸接上,要留着浇菜。
揉了面的盆儿,舍不得洗掉,还要加点水涮一遍倒进锅里;蒸了米饭后底部又干又硬的锅巴,一定是要用水泡软再吃掉;冰箱里永远是吃不完的剩菜剩饭,满满当当。
一次又一次给买回整沓的洗碗布、新毛巾,都被塞进柜子里“收藏”起来了。院里常常挂着些旧衣服拆下的破布片儿,说是当抹布用。实在不能用了的,也不肯扔,还要拿去灶堂烧掉,让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家里老两口的衣服装满了三个三开门的大衣柜,年年给买新衣服新鞋子,但是看到路边、垃圾箱别人扔的衣物,还是会挑成色比较好的不断捡回来。屋檐下的一个旧货架上,放了有近百双鞋子,都是二老认为“又没破,还都能穿”的。
弄得家里总是乱糟糟的样子,再说都不听,总是说:不能糟踏东西么,可惜了了。
家里杂物太多,实在没法收拾。后来我只能无奈地判定:这是一种穷困年代的后遗症,无法治愈,不治之症。
为了让老人家高兴,只能听之任之。每周末回家,一进门就是手脚不停地给收拾,打扫。临走时才看着有点整洁了,下周回来依然是乱作一团。
让跟我们住在一起,才住几天就吵闹着要回老家。说是“受不了你们的浪费,没事干要被活活急死!”只好“放虎归山”。
象母亲这样得“极度节俭病”的“重症患者”,在农村老人中不在少数。虽然社会在不断进步,物质已经极大丰富,但他们依然保持着自己过去的生活习惯,不肯与时俱进,拖“社会主义的后腿”。
没办法,只能让他们自得其乐。要想彻底根除这种顽疾,看来只能等这一代老人去了极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