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西瓜和芝麻”
关于“选择”,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小猴子下山,作为读者,我们认为小猴子犯了低级错误,是“可笑”、“愚蠢”的反面教材,然而在人生的路上,“丢了西瓜捡芝麻”、“两手空空”的故事屡见不鲜,失去了上帝视角,要当“聪明的猴子”并非易事。
真实的人生更像是“苏格拉底的麦田”,面对无法回头、不能后悔的人生选择,如果一心想要“最大的麦穗”,总抱有“下一株可能更大”的想法,走到麦田尽头时,往往只能摘到“小麦穗”,甚至“两手空空”。根据麦穗理论,科学的做法是根据前期的观察和经验,建立自己的“选麦目标(标准)”,只要麦穗满足预设目标,就果断摘选,大概率可以摘到“满意的麦穗”。
以上两个寓言,看上去是选择的问题,实则是目标的问题。如果没有目标,就会像小猴子,在各种诱惑中心猿意马,如果目标不清晰,就难以摘到“满意的麦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明白自己的初心,才能坚守初心,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在人生的选择中,要做一只“聪明的猴子”,首要的是要搞清楚自己的目标,是要“西瓜”还是要“芝麻”。
遗憾的是,生活中的大多数,并未认真思考过,自己想要“西瓜”还是“芝麻”。现实情况是复杂的,每个人的际遇不一样,受条件限制,普通的大多数,能做的选择并不多,要么囿于眼前的苟且,为基本的生活需求奔波劳累,要么跟随大流,选择最“稳妥”的目标,过上“大多数”的日子,走上“大多数”的人生,这就是“大多数人”的局限性。如果“丢了西瓜”就会食不果腹,那自然不会去思考要不要“芝麻”。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同样,“未经审视的目标不值得追求”。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个人的高质量发展,个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目标,寻找到清晰的个人目标是困难的,需要突破现实条件的局限性。
即便受限于条件,我们不得不选择“西瓜”,但我们也可以搞清楚是否需要“芝麻”,有了“芝麻”的目标,“抱着西瓜”努力“捡芝麻”就成为了可能。希望每个人都能想一想,人生的道路上,到底想要“西瓜”还是“芝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