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大才子”都有谁?
写下“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杨慎;主持编撰了《永乐大典》的解缙;第三位,便是今天要讲的天才加疯子——徐渭了。
徐渭,山阴人(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初字文清,后改为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等等一大堆。
他在文学、书法、戏曲和军事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其中,他的杂曲著作《四声猿》连后世的大戏曲家汤显祖见了都为之赞叹不已。
正是从这部作品中,代父从军的木兰从此有了自己的姓氏:“花”。
早年经历
徐渭出生在一个小康之家,父亲徐鏓曾任四川夔州府同知。
徐鏓在原配妻子过世后,续娶了苗氏为妻。苗氏未生育,徐渭是苗氏的陪嫁丫头所生。
在那个正庶地位分明的年代,徐庶的出生就带着几分悲剧色彩。
徐渭不足100天时,他的父亲去世了。
10岁那年,生母被苗氏逐出家门,徐渭跟着嫡母生活。
14岁时,嫡母苗氏病故。徐渭又被寄养在大他37岁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徐淮家中。
徐谓自小聪明过人,9岁能文,很早就才名远播。
聪明伶俐的人,往往也特别敏锐。
徐渭幼时不幸的生活经历,加上天分极高,养成了他外表自傲、狂放不羁,而内心又极度敏感脆弱的个性。
这个性格既成就了他,又深深地伤害了他。
年轻时的徐渭,一心考取功名,以求建功立业。
1540年,20岁的他考取了秀才。
第二年。徐渭入赘到了绍兴一个富庶人家,做了上门女婿。
好在岳父爱惜他的才华,妻子潘氏也温柔有礼,徐渭算是过了几年好日子。
可惜在他25岁时,哥哥去世,徐家的家产也被恶霸霸占;第二年,妻子也在怀孕时生病去世了。
家破人亡的徐渭没有理由再呆在丈人家里。他离开了潘家,开设了一个学堂,以教书养活自己。
这个期间。他一直不停地参加科举考试,却屡屡落榜。
关于他因为看不惯八股对人的桎梏,经常在考试中各种搞怪整蛊的故事,流传下来有很多。
虽然那些不见得是真事,却可以从中感受到徐渭不拘常理、肆意洒脱的个性。
得遇伯乐
1558年,时任直浙总督的胡宗宪因为仰慕徐渭的才名,便招他在门下做了幕僚。
胡宗宪是个很有政治才能的人。
当时的浙江沿海一带,倭寇越来越严重,成群结队坐着船前来烧杀劫掠,给当地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胡宗宪一方面是权臣严嵩的得意门生,能得到朝廷的支持;另一方面,他很擅长使用人才:著名的抗倭英雄戚继光、俞大猷等人,都是他手下的将领。
徐渭到了胡宗宪那里不久,便遇见了一件事。
当时朝廷中有不少人弹劾胡宗宪,胡宗宪正为此烦恼,刚巧辖区内有人抓到了一只罕见的白鹿。
胡宗宪见到白鹿喜出望外。要知道,皇帝是很相信所谓“祥瑞”之兆的,这可是个可利用的绝好机会!
胡宗宪赶紧找人写歌功颂德的马屁文章。
之后他拿着这些文章到京城给人看,众人都说徐渭写得最好。
于是,胡宗宪将徐渭的《进白鹿表》,连同那只白鹿,敬献给了皇帝。
嘉靖皇帝看了以后,果然龙颜大悦,对胡宗宪十分信任,不再听那些人的弹劾。
经此一事,胡宗宪更加看重徐渭。
当然,徐渭的才华远不止写篇出色的吹捧文章那么肤浅。
之前他就参加过数次抗倭战役。到了胡宗宪门下,他多次为胡宗宪出谋划策,擒获倭寇徐海、收服海盗汪直等等,立下了不少功劳。
胡宗宪对徐渭也是十分关爱。
胡宗宪这个人十分威严,属下见胡宗宪时都跪倒在地,战战兢兢,不敢抬头。
徐渭呢,却穿着平常的布衣,大喇喇地就走进来,也不下跪,只作了个揖,就开始谈事情。
有时督府有急事,彻夜开着大门等徐渭。徐渭动不动喝得酩酊大醉,来不了了,胡宗宪也从不怪罪。
看徐渭总是科考不中,胡宗宪便在考试之前,对前来拜见的考官一一嘱咐:要是徐渭分到你的考房,务必让他中榜。
事情就是这么巧,偏有一人拜见晚了,胡宗宪也忘记了嘱咐。徐渭呢,好巧不巧就被分到了他的考房。
没错,徐渭又落榜了!真是老天都不帮忙啊!
不过从这些事情上,可见胡宗宪是个优秀的领导者,他知人善任,也懂得惜才、爱才。
徐渭的军事才能,在胡宗宪那里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坎坷后半生
1562年,严嵩倒台,胡宗宪受到牵连被免职,徐渭不得不离开了督府。
1563年,徐渭来到礼部尚书李春芳处做幕僚。
李春芳不是胡宗宪,容忍不得徐渭的许多不靠谱的行为。
徐渭倾家荡产,又托朋友说和,才得以离开京师。
此时,落魄中的徐渭,恐怕更加怀念胡宗宪对他的知遇之恩。
1565年,胡宗宪再次被捕入狱。他在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绝命诗后,在狱中自杀。
数年抗倭,殚精竭虑,浴血奋战,功劳赫赫,最终却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得知这个消息后,徐渭悲愤不已,行为变得越来越癫狂,先后九次自杀。
这九次自杀行为,听着一次比一次惊恐:什么利锥穿耳,斧子击碎头骨,锤子打碎肾囊……
但是他最终也没自杀成功。
关于他为什么自杀,很多资料上都说徐渭是因为害怕受到胡宗宪的牵连。
不过徐渭说他自己是因为“有激于时事”。
张元汴的长子张汝霖在《刻徐文长佚书序》中记载:
"文长恐连,遂佯狂,寻酒即真。居常痛少保(胡宗宪)功而谗死,冤愤不已,而力不能报,往往形之诗篇。”
大意是说,徐渭一开始害怕受到牵连,假装变疯。后来就真的疯了。
因为他想到胡宗宪有功于国家,最终却因为谗言而惨死,内心悲愤却没有办法。
徐渭虽然外表狂放,内心却十分重情重义。
此后不久,徐渭因为在癫狂中杀死继妻,被捕入狱。
七年以后,旧帝驾崩,新帝登基,大赦天下。加上好友诸大绶、张元汴等人的四处奔波,上下打点,徐渭终于被放了出来,那年,他53岁。
为此,徐渭还专门写了一首《后破械赋》:
……
一人迩之,不棺而朽,多其高义,随我四年,我分殉之,何心弃捐。
……
我还以为我这辈子都出不去这大牢呢了。多亏了枷锁如此高义,一直陪伴着我。
对不起啊,我要出狱了,丢下了你呀……
读来让人哭笑不得,又难免心中酸楚。
出狱后,徐渭先是游历了杭州、南京、富春江等一些地方,后又在吴兑的邀请下在北上,在宣化府做了一年幕僚。
之后,在李成梁的邀请下,徐渭给他的两个儿子李如松、李如柏教授兵法。
李如松和李如柏之后在抗倭援朝等战役中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60岁时,徐渭受张元汴的邀请,到了京师,住在张元汴家附近。
张元汴为了让徐渭更好地融入京城的官员圈,试图教授他儒家礼法。
徐渭是个无拘无束一辈子的人,哪里受得了这个,慢慢地两人闹掰了。
三年以后,情绪不佳,病情越来越严重的徐渭在京城再也混不下去了,便回到了家乡山阴。
回想当初徐渭在狱中,多亏了张元汴的多方奔走,难道徐渭真的不念旧情吗?
张元汴去世时,众多前来吊唁的人群中,并没有见到徐渭的影子。
等到众人都走了,看门人来报,有个白衣人径自进门,扶棺痛哭,哭完转身就走。
张元汴的家人赶紧追上去,发现白衣人正是徐渭,脸上、衣襟上还沾着鼻涕眼泪。
家人赶紧磕头拜谢。
徐渭垂手而立,也不说话。停顿了一会儿,阔步而去。
可见,徐渭毫不在乎的外表之下,有着一颗其实十分柔软的内心。
回到老家之后的徐渭,以写字卖画为生。
他随心所欲。权贵来买画,他不高兴多少钱都不画。
缺钱了,吃不上饭了,喝不上酒了,随便给他一点东西,他就为人挥毫泼墨。
为此,他的钱财和画作、书法不少都被周围的学生、友人骗走。
1593年,73岁的徐渭在穷困潦倒中去世,死时炕上连一张草席都没有,陪伴他的,只有一条狗。
徐渭走完了他恣肆又坎坷的一生,给后世留下了不少珍贵的作品,和许多有趣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