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报告厅坐等组织开会之前,同事推荐了林格的《教育是没有用的》。网购了一本,带着试试看的心情读之。毕竟有一阵子没再找到打动我的教育书了。
同事之言不虚。
这不是一本方法论的书,涉及具体教育技术的内容,虽然也有,但量很少。
这是一本谈教育观念的书。
技术层面的把握和操作,本应是理念观点下面的行动。可惜,大多数家长都做着舍道逐术的糊涂事。
观念若有差池,目标与期盼的结果之间悖离得可能便有千万里的遥远。
“精彩的教育,是传递精神能量。”
反观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多少双眼睛都盯在试卷、成绩、才艺上,孩子的精神世界如何?孩子有独立健康的人格么?这些真正重要的东西,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了。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几乎众口一词的是这孩子考上了某某重点大学。好大学意味着好发展成为可以预见的可能。这孩子的父母说起来是自豪的,听众也是发自内心地羡慕。但是,这孩子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么?是独立、自尊、乐观、善良、勇敢、坚强、肯负责、有担当的人么?往这方面想的人其实不多。这些明明更重要,可是试卷上不考,被忽略也就成了必然。只有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独立健康的人,他才能领略生命的美好,他的生命才是有质量的。否则,孩子便是北大清华哈佛剑桥毕业,事业有成,他也不会拥有真正的快乐,因为,他不曾被教育懂得,何谓真正的快乐。
我的童年是在山里度过的,下河扣鱼,上山采蘑菇,整个童年都是在玩。每每看着在电脑手机前获得快乐的儿子,心里常有莫名的遗憾。尽管时代不同,我还是愿意我的孩子能够过我曾经那样度过的童年。不用多想什么,写完作业就可以尽情的玩!
童年就该有童年的样子。孩子就该有孩子的性子。
做人也应该有人的样子。
孩子有好成绩好大学好工作好地位,诚然可喜,但又哪能是人样子的全部呢?
若可以选择,我愿意我的孩子做这样的人,寻常普通,但开朗乐观,不管境遇如何平淡,始终知道自寻快乐。
“孩子的反叛,往往因为教育者说话太多。”
也常犯唠叨的毛病。一天里,随时都会张口吩咐孩子做这做那的。孩子的世界里常见我制造的喧嚣。孩子流露烦恼而不自知,似乎少说了重点就不能突出。至于唠唠叨叨的效果,说实话,真没看出来。直到某天,亲耳听到一位家长的唠叨,才将我震醒。
那日晚上七点多,我从街里坐公交回家。旁边座上一前一后坐着两人,是一对母子,前面的是母亲,时尚优雅,后面的孩子,十一二岁的样子。母亲正与孩子说着如何改一遍作文。看样子,母子俩是刚刚从作文班下课。母亲说得很认真仔细,孩子偶尔嗯一声。或者旁边者清吧,我想这位妈妈未免有些太性急了,才下了课,孩子也需要点时间休息,且公交车也不是讨论问题的好空间呀。母亲可能对孩子的态度不满意,不知不觉地由作文改为对孩子平时学习状态的据批评,还是独角戏。期间,似乎孩子在车上小睡了几分钟,母亲停止了一会儿对孩子的声讨。但我怀疑孩子是装睡逃避妈妈的教训。没一会儿,孩子又坐直了。母亲又开始的对孩子讲道理,母亲的态度不亲切,但也不算严厉,我能听出母亲的焦急与克制,但那一刻,我更同情后边坐着的孩子。孩子基本无语,情绪正常,似乎并未被母亲的教训所影响。无疑,这位母亲在做无用功。此时,说得越多,效果越差。只是,她毫无觉察。约莫半小时后,我到站下车了。那位母亲还在说话。
我回家的第一句话是:“儿子,以后妈妈再也不唠叨了。”
儿子毫不在意地说:“你也就说说吧,谁信呢。”
爱人问,“怎么了?又发什么神经呢?”
我将公交车上的事讲了一遍。
爱人说,“早就该这样了。孩子有记性,说一次足够了。”
事实便时如此,孩子的记性往往比大人好很多,细究我一回回的唠叨,不眠不休的,到底是为了让孩子记住了呢,还是在释放自己的焦虑?
家长唠唠叨叨时,已经背离自己教育孩子的本意。
“世上本没有所谓的‘差生’”。
因为家里的小孩子天天成长,总有些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也便常向周围的同事同学讨教育儿经,逐渐地,对他们的孩子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熟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便是:
世上没有两片一样的叶子,世上也没有两个一样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法和经验可以拿来就用。
不过,为人父母者也用不着失望沮丧,因为不管你的孩子看起来多么的顽劣,他也一定有自己的优点。只不过家长们往往被应试教育这一条绳索给绊住了,看孩子的好坏习惯性地按成绩判定。犯错误的不是孩子,是我们,我们荒唐地用唯一的方式来衡量所有的孩子。
的确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考试型选手,就此判定孩子便是“差孩子”,显而易见是愚蠢的行为。
与其到处见样学样地求取所谓真经,不如放平心态,观察自己的树苗,寻找适合他的养育方式。
寂静法师有一首叫《蝴蝶》的诗:“当一只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的时候/我看它/当它飞走的时候/我看花”
你的孩子,不是蝴蝶,便是花,不是河流,便是土地。他来到这个世界,总是有原因的。红尘千万里,总有属于他的时间和空间。
无论孩子眼下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做父母的一定要相信这一点。
然后,慢慢等待。
读书的成绩不够好,那就不够好吧,千万别象天塌了似的气急败坏,长吁短叹。
粮食的种子落到土里到成熟收割,还要一年四季。孩子的成长,比粮种的成熟慢多了,这是个常识呀。
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起跑这一段差了又如何?按自己的节奏慢慢撵,孩子有一生的时间呢,不会撵不上的。
杞人忧天的焦虑心态,我也时常有,一点点地调整吧。
“放下面子。”
我们中国人在封建文明浸淫太久,直到如今,君臣父子那一套还随处可见。这使我们家长在孩子面前特别在意自己的尊严。认错的基本都是孩子,虽然我们也常犯错误。就我身边耳闻所见,很少听到家长向孩子承认错误,然后道歉。常情是:错了也强撑着。有时孩子辩理,家长干脆以尊长的权威压制。还有些家长在事后用些其他的关爱对孩子进行补偿。但是,孩子最渴望并且应该听到的那一句,爸爸妈妈错了,向你道歉,对不起。他们听不到。当场听不到,过后,也基本听不到。
马未都先生有篇博客,名《改过》,结尾有一段话,“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面子的确很值钱,认错改过很伤面子,但不认错不仅伤了面子,还伤骨子,与其里外都伤,不如伤外保里;其实公众大都通情达理,自古至今没有人去纠缠一个闻过则改的人。”
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知错不认错,不仅伤了自己的面子骨子,更伤了孩子的情感面子骨子。情感可以修复,因为我们的孩子太信任我们,转头便会原谅我们。孩子小,姑且可以忽视他们的面子,只能如此解释,先把人的自尊要从小培养这个话题丢开。但是孩子对是非对错的认知会不会就此生了偏差呢,只要是上位或者有力量就可以规避错误甚至凌驾在错误之上么?如果孩子因为家长的缘故习惯了这样的逻辑,可以预见他的成长会带着一道疤痕。这必定不是家长的期望。
孩子很单纯,他们和家长争辩,一是因为他们是非分明,二是因为家长不肯闻过则改。倘若家长认了错,孩子哪能还会再和家长争辩。孩子那么依恋自己的父母,决不会因为听家长说一句我错了就骑到家长头上不依不饶。相反,他会更信赖自己的父母。引起他与父母冲突的这件事,也会很快被他忘记。孩子的情绪也会很快恢复起来。
所以,趁着孩子能轻易地原谅父母的错误,家长们一旦发现是自己错了,就勇敢地向孩子认错好了。
(2013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