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怒了,班主任哭了!从这件事中我悟到了一条家校沟通保命原则 —— 千万不要与家长置气

前阵子听同事小李讲了件事,听得我心里又酸又堵。小李刚当班主任半年,上周因为一件小事,跟家长闹得很不愉快,最后自己躲在办公室偷偷哭了。

事情其实不大:班里一个孩子课间和同学玩闹时摔破了膝盖,小李第一时间带孩子去医务室处理,也给家长发了消息说明情况。可家长赶到学校后,一看见孩子膝盖上的纱布,火气瞬间就上来了,当着其他家长的面冲小李喊:“你怎么当老师的?连个孩子都看不住!要是我家娃留了疤怎么办?”

小李本来觉得自己没做错,想着好好跟家长解释,可被家长这么一吼,委屈劲儿也上来了,忍不住回了句:“孩子玩闹难免出事,我已经及时处理了,您怎么不讲道理啊?” 这话一出口,家长更生气了,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吵了起来,最后还是其他老师过来劝开的。

后来小李跟我说,那天晚上她翻来覆去睡不着,不是觉得自己委屈,而是想起刚当班主任时,她妈妈跟她说的话:“跟人打交道,别先忙着争对错,尤其是跟孩子家长,大家的目标都是为了孩子好。” 她才慢慢琢磨过来,当时要是自己没跟家长置气,或许事情就不会闹到这步田地。

其实在学校里,类似的事儿真不少见。有次隔壁班王老师,因为家长没及时回复群里的通知,孩子漏带了作业,家长反过来怪王老师没单独提醒,王老师当时也有点急,跟家长辩了几句,结果家长直接在群里发了好长一段抱怨的话,搞得其他家长也跟着议论,王老师后续花了好长时间才缓和了和这位家长的关系。

仔细想想,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矛盾,大多不是什么原则性的大问题,往往都是因为一点小事,双方都带着情绪,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最后把小事闹大。就像小李遇到的情况,家长看见孩子受伤,心里着急、心疼,所以才会口不择言;而小李觉得自己已经尽到了责任,被家长指责,自然会觉得委屈。可一旦双方都陷入 “置气” 的状态,眼里就只剩对方的 “错”,根本没法好好沟通,最后受伤的不仅是老师和家长,还有孩子 —— 孩子看到老师和爸妈吵架,心里得多害怕啊?

而且跟家长置气,对老师来说一点好处都没有。你气鼓鼓地跟家长争对错,就算最后 “赢” 了,家长心里也会不舒服,后续再想配合学校工作,恐怕就没那么积极了。就像有位老教师说的:“咱们当老师的,不是要跟家长比谁有理,而是要跟家长一起把孩子教好。要是把关系闹僵了,最后难的还是咱们自己。”

那遇到家长情绪激动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其实关键就是别跟着置气,先稳住自己的情绪。我见过有经验的刘老师处理过类似的事:有次一位家长因为孩子考试成绩下滑,跑到办公室质问刘老师是不是没好好教,语气特别冲。刘老师没急着反驳,而是先给家长倒了杯茶,说:“您先坐下来歇会儿,孩子成绩下滑,您着急我特别理解,咱们慢慢说。”

家长坐下后,情绪慢慢平复了,后来才说,其实孩子最近在家不爱写作业,他自己没时间管,又怕老师觉得自己不重视孩子学习,所以才把火撒到老师身上。刘老师听了之后,跟家长一起分析孩子成绩下滑的原因,还给出了一些督促孩子写作业的小建议。最后家长特别不好意思,一个劲儿跟刘老师道歉,之后对班级工作也特别配合。

你看,不置气不是怂,也不是承认自己错了,而是给双方一个冷静下来的机会,让沟通能正常进行。家长有情绪,咱们先接纳,让他们知道 “我懂你的着急”;等家长情绪稳了,再一起商量怎么解决问题,这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毕竟家长和老师,就像同一艘船上的人,目的地都是让孩子越来越好。要是因为一点小事就互相置气,不仅会偏离航向,还可能让船翻了。所以说,“不与家长置气” 这条原则,真的是家校沟通里的 “保命符”—— 保住了良好的家校关系,保住了咱们教书育人的初心,更保住了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希望每个老师都能记住,遇到家长有情绪的时候,先深吸一口气,别跟着置气。好好说话,好好沟通,才能和家长一起,把孩子的教育这件事做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