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参加了奇哥在公司内组织的分享会,主题是观看对话栏目《十三邀》的一期“许知远对话彭凯平”。视频如下:
许多人对这两个人还不太熟悉,我简单介绍一下。许知远是位知名作家,现任职于《生活平杂志。彭凯平是清华大学社科学院院长,社会心理学专家。
两个人的对话随性,看似没有什么特定主题,碎片,但又能从中学到许多有意思的观点。
我随便摘录几句:
1.
知识不是传递的,知识是与学生共同创造的。
彭老师作为老师身份,很好地诠释了教学相长。即使同样地知识,学生习得之后,也会产生新的变体,基于自身的理解和阅历积累,有可能产生新的学说,我想这也是一种守正创新吧。
2.
观念固然重要,行动才是灵魂。
用另一种表述形式表达了行胜于言,知行合一。
彭老师是主攻社会心理学的,正巧去年读过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一书,这里分享些心理学的几个主流门派的定义,摘录如下: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我们如何创造和改变环境,环境又如何反过来塑造我们的性格、影响我们的行为的科学。
进化论心理学家提醒我们,我们从遗传得来的天性预先就已经设定,这使我们会做出那些有助于我们祖先繁衍生息的行为。我们祖先的某些特征使得他们的血脉得以延续(其后代无疑也保留了同样的特征),而我们正遗传了他们的基因。
人格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是个体内部功能以及个体间的差异。社会心理学家则关注我们共同的人性。
看完视频之后,我们畅所欲言,有人表达了点头的正向作用,即使对某件事有所怀疑,比如交代给自己的任务担心完不成,但只要多点头,积极心理学的暗示作用也会让这件事情趋于往好的方向发展。其实对应于道家的手印、佛家的双手合十,一些身体姿势,就像接收天线一样,可以接纳到正能量。
3.接着又聊到了卢刚事件,从而引出了中美文化差异。关于卢刚事件我这里不展开,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百度搜索。
谈谈中美文化差异吧,最近读到了余秋雨的《中国文脉》,就提到中国很早就出现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相融合,而不是像西方那样长期以游牧文明为本,即使出现了农耕文明也不如中国彻底,后面发展出来的海洋文明也是游牧文明的升级版。
中国出现的游牧文明,如鲜卑、大辽、金国、蒙古等,对农耕文明也是崇拜之情为多,并没有消灭它,而是学习它。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他对整个国家进行了全面汉化,同时也大量吸收西域文化,如发扬佛教。学习汉文化、穿汉族衣服、通婚,从山西大同迁都到河南洛阳,鲜卑贵族重新定户籍为洛阳人,汉人胡化,胡人也汉化,以至于影响到大唐的建立,他们还保留了他们自己的一些优良传统,如男女平等。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母亲是西魏鲜卑人孤独信的女儿,李渊的夫人窦夫人也是鲜卑人,生了儿子李世民,娶的夫人长孙氏还是鲜卑族人,正因为如此,李世民有四分之三的鲜卑血统,拥有这些基因,整个唐朝对外来文化十分包容与开放,以至于整个唐朝的长安欢迎外国人来中国学习、经商、传教,东市西市处处可见外国商铺。大唐同时也虚心学习外国文化,所以万国来朝,是因为中国对他国文化的欢迎。波斯人、印度人、欧洲人、日本人等都可以来长安经商,甚至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来中国做官。这样的大唐,如何不能盛世,也是当时幸福感最高的国家。
还有后面的元朝,也是受益于文化融合,成吉思汗重用俘虏的金国重臣耶律楚材,而这个人还以前是辽国皇室后族,但这个人却对汉族文化非常虔诚地学习,写得一首好诗词,对儒家、汉传佛教很熟悉,为成吉思汗扩张疆土立下汗马功劳。而成吉思汗除了重用耶律楚材,也引见道教全真教的丘处机,对儒、佛、道的学习,以及两位高人的指点,让成吉思汗终于收心,不再继续征战西部,不再惨无人道地屠城,开始回归中华大陆,开始开科取士、重用汉人。
所以你看,中华文明能够源远流长,是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和包容性,以至于越来越好,越来越中正,越来越趋于圆满。以上就是我根据这期对话栏目所联想到的。你有什么感想,欢迎留言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