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1日,看完《奇葩说》第五季的前十期后,内心有一种莫名的力量驱使着我写下这篇文章。
可能性格或专业使然,我向来不喜欢看这类不正经的综艺节目(前年好像看过,其实是因为听不懂才放弃的,尴尬了~),顶多看看《朗读者》、《国家宝藏》这类高大上的节目,但是架不住女神推荐,我就看了,谁知,这一看就刹不住车了。
言归正传,下面就说说在第五季第1~10期中,我喜欢的辩手,逐步理解的嘉宾,和我观念的转变。
我喜欢的辩手
复旦才子,谈判专家,香港大学法学院博士,哈佛大学付布莱特学者,《一站到底》战神,《我是演说家》全国总冠军……
熊浩,满足了我对优秀的诸多想象。
但是令我喜欢的,不是他身上这些闪闪发光的头衔,而是他骨子里透露出来的那股温文尔雅的气质,以及难得的反抗和倔强。
在“面对职场前辈压榨时,要不要说no”这个辩题时,他的这段话打动了我:
“黑暗里的一点点光,在远处会特别耀眼,其他的光会看到你这扇光。微光会吸引微光,微光会照亮微光,我们相互找到,然后我们一起发光,才能把那个压榨的阴霾照亮!”
“四两的鸭子,半斤的嘴,长腿就是为了跑 ,长嘴就是为了吵。” ——傅首尔
毫不夸张地说,喜欢《奇葩说》,就是因为傅首尔,作为第五季第1期第一个出场的选手,她把“毕业后混得很normal,要不要去参加同学会”这个辩题,快要辩出个花儿来了,真的是被她圈粉了!
下面是我在看她辩论时小本本记下的,学生做久了,就是有这个习惯,嘻嘻~
“菜市场阿姨”,即便她是这样自黑的,我依然喜欢她。在犀利搞笑的同时,不失逻辑和格局。
“理性睿智”是众人对她的评价,除此之外,“哈佛大学法学博士”“2018华语辩论世界杯总冠军”等荣光,似乎也成为了詹青云难以接近的理由。
但是,我却能感受到不一样的她。作为庞颖的小学妹,她展现出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能力;在开杠时,面对陈铭的眼神攻击,她面无表情,冷静回击;面对“男朋友”这个话题时,“女博士”脸上也会露出少见的温情和期待……
这是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理性睿智女,也许很多男生会觉得她太厉害太强了,不喜欢。但是她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我努力提高自己,不是想被挑选,而是想被需要”的魅力,值得我去学习。
逐步理解的嘉宾
一开始,我一点都不喜欢李诞,原因很简单:
丑!
如果非要再找些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我不喜欢他那种“人间不值得”“佛性”“懒”等,标签吧。
可能这样去评价一个人,真的很片面,或是受了舆论的误导,但是《奇葩说》逐步改变了我对他的偏见。
作为嘉宾,他好像每一个梗都能接住,综艺感特别强;作为观众,他的笑声和评论,给了很多辩手莫大的鼓励;每次的发言,看似没有态度,却又在嘻嘻哈哈中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一些观点。
在我心里,脑子真的比脸重要。
作为一个研究经济学的教授,薛兆丰在这个节目中确实有一点格格不入,但正是因为他的专业和气质的与众不同,才会让我们有了看问题的不同视角。
他现实冷静地可怕,把夫妻结婚过日子,类比成两人合伙办企业。但他偶尔的大男子主义也让他显得有点可爱,他认为男女朋友之间吵架应该男生先道歉,这是一种绅士风度,但一扭脸,他又说,这也是一种博弈论。
薛教授啊薛教授,你让我看到了智慧的冷幽默魅力。
首先,对于这个节目本身,或许是为了赚钱吸精,也或许是为了弘扬“交换思维的游戏,换个角度再上场”的理念,但是马东在一次总结中说的话确实打动了我,大意就是:
我们辩论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一个什么正确的结果,而是为了引发大家的思考。遇到问题时能先打个问号,或许就是我们这个节目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我觉得这种开放性观念的引导,真的很重要。可能是从小到大养成的习惯,我们大多数人凡事都要分个对错,找到标准答案,或者争出个所以然来,但事实上,这世界上有多少绝对的对错,你清清楚楚能说明白的东西又有多少呢?
其次,辩手们对我视野的拓展。《奇葩说》的选手大致可以分为学院派和自嗨派。
学院派中,比如黄执中、陈铭、庞颖、詹青云、熊浩等,他们严密的逻辑、清晰的思路、渊博的学识让我为之着迷,但是他们有时候的过于优雅严肃认真,也会有一点点吃亏。
自嗨派中,野红梅,未来星,李思恒,3Bangz等人,刚开始真的以为只是来凑热闹暖场的,但是他们为了辩论的认真和进步,也让人非常感动。
不管严谨认真也好,搞笑耍宝也罢,没有真才实学,在任何一个舞台上都是混不长久的。
最后,对我自己而言,之后我会把后面十几期看完,又或许改看其他节目,但是《奇葩说》给我带来的思维上的转变我会慢慢去消化,一点点地去践行。
我会试着,不带有色眼镜去看待人事物;会试着,以开放的心态去包容接纳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会试着,冷静理智的面对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亦或,如飞蛾扑火般去捍卫自己喜欢或是想要守护的东西……
交换思维,换个角度,愿你我都能成为自己喜欢的那朵奇葩。
(注:愿意指美丽奇特的花朵,常用来比喻优秀不寻常的文学作品或非常出众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