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是一个伟大的词语,我一直这样觉得。
今天下午看到了一个视频,主角好像是某年中国十大感动人物之一,一个毕业于合肥师范大学的援藏老师。
她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已经做了数十年的教师工作,带出了几十个大学生。
除此之外,她帮助劝说辍学儿童的家长让孩子重回校园,雨雪天一路护送学生回家,诸如此类。
我觉得她值得敬佩,她的工作很有意义,也帮助了很多人。
但是,接下来视频里说,她为了工作,把女儿交给父母,这么多年来只见过四次。
我很惊讶。
我不知道她女儿受了什么样的教育,是否为没有父母陪伴所扰,有没有好好学习,对母亲,有没有怨恨。
当然,提到女儿的事情,她也很伤心地落泪,可能是因为思念女儿吧。
但是最令我惊讶的是,视频里的语气隐隐是在对这样的“牺牲”而赞美,好像是她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一样。我想说,这是“她的牺牲”么?
是,她不能见到女儿,但是,她女儿成为留守儿童,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母爱缺失...这些非自愿而承受的事情,是她母亲的“牺牲”,还是她的“牺牲”?
也许这些与母亲的梦想、奉献相比,女儿会觉得后者更重要,因此而理解母亲。0但是女儿痛苦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
这种自我感动式的牺牲(可能这样说不合适,但是我觉得客观上对于她女儿是合适的),居然是趋合社会价值取向的。
其实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看过一个小说,可能情节比于现实过于夸大,但是非常具有代表性:
一名警察,帮助抓小偷办小案件的那种,每天早出晚归,热情助人。但是,他帮忙素不相识的人扛煤气罐,自己瘦小的妻子颤抖着独自搬煤气罐;妻子将要生产时他正好出去执勤,无人陪伴的妻子不小心摔倒,没爬到电话旁便晕倒,最后因无人及时发现失血过多而死。最后,警察的大女儿一直没有原谅他,即使他是她小时候的骄傲。
舍小家为大家真的很残忍,那些最亲近的人难道不应该是最应该先关心的么?而且有的时候是可以两者兼顾的,这个时候舍小家又可惜又可恨。
女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带着女儿,完成自己的梦想;那位警察也可以请其他人帮忙照看一下妻子。
无论如何,但凡是更详虑一点,结局都不会这么遗憾。
当然,我也知道一些事情是无法兼顾的,但是我不觉得舍小家为大家是应该的,更不认为是值得赞扬敬佩的。有了家人就要负责,最普通的人都要这样做。
如果非要赞扬的话,说给那些“牺牲者”的亲人吧,他们站在背后默默支持,同样地伟大。
注:
可能,连我自己都觉得写的角度有点太不一样,那么好的人还要说人家不好,像一个杠精一样,但是,这确实是我想到的,如果这真的是一个杠精的言论的话,那,我是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