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两周,“双减”政策正式发布也近两个月,期间各地教培行业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整改。各类文章各位报道层出不穷,热度不减。但今天我想从自身的经历和教培者的视角,谈谈另一个弱小的群体,另一番触动内心的景象。
我因地处西部地区,这场风波掀起的浪花不算太高,省会城市和二级地市曾扫过一波,砍掉半数以上,但很多没被砍掉的也自觉地进行了转型,还留下个别机构依然在强撑。
我从去年高考完开始辞职进入这个行业,因刚毕业那几年曾在国内头部教育集团任职过,后又进入教师编制内,加上自身对教育的热爱,所以起步很快且很顺利。其中县城校区是我自己全权负责,也是我选择放弃的校区,也因此才有今天想写的这篇文章素材。
多年以前,因为教育资源整改,乡镇只有一个小学,学生人数非常少,基本是父母在家务农和个别尤其贫困的家庭孩子就读。乡村学校基本消失。为了孩子有一个稍微好点的学习环境,大部分家长们就必须进城。但县城的就业和收入根本无法支撑一家人的生活,所以就多出了非常多的留守儿童。
并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的父母都会给孩子报托管或培训,有这个理念和需求的家庭少之又少,大部分的都是“放养式”的教育方式。只要学校老师不打电话给父母反应情况,家长基本无动于衷。即便很多有一方或双方父母在家的家庭,很多家长也总有喝不完的酒局,打不完打麻将。今天笔下的这部分留守儿童群体,他们的父母算是有一些教育理念和对孩子的未来怀有期许的。
我们机构的留守学生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跟爷爷奶奶在县城生活,这类占主体,其中大部分是租房在学校周边的小区,爷爷奶奶帮做饭洗衣服,因为老人不识字,在知识上没有办法给到任何指导,加上年纪大了,在孩子行为习惯上更是管不了,孩子发脾气玩手机等这些问题只能电话跟父母反应,父母跟我沟通后再由我去关注和引导;第二类是父母外出打工,因为家里没有老人,就借宿在亲戚家,这类孩子比较老实懂事,原因不必多说,成人都能懂,管理起来很轻松;第三类是家里没有老人且没有亲戚在县城,就给孩子租房在县城自己生活,基本都是单亲家庭,一般都是姐妹、姐弟,姐姐可以照顾弟弟妹妹,学生中有十来个是这样的情况。这些孩子的父母真的是心大,先不说孩子安全问题,连基本吃饱穿暖问题无法保障。刚接到这样的孩子我都很震惊,两个小学生自己生活,放学回家自己做饭,洗衣,尤其是夏天,校服的早已被汗液沁透,衣领已经由白变黑,但他们还是会连续穿满一个星期。这些孩子在家写作业过程中,不会的题没有人教,有时候不写作业也没有人管,一段时间后学校里的老师打电话骂家长,家长无奈只要找亲戚来帮忙报名。
我们机构原来周一至周五开展小学阶段的托管服务,进行分年级管理,每个年级两个班,每班最多12人,一位老师负责管理一个班。提供午餐晚餐,每天晚饭后,安排半个小时讲解课内一个知识点,然后开始作业辅导。周末开展学科培训,学生数量不多,实行小班制教学。
因为这些孩子父母都在外打工,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我既是老师身份,要督促学生学习;也是朋友身份,多与他们谈心;还是半个母亲,孩子生病了都要及时告知家长,并买药给这些孩子或者送去医院。就在简简单单的关系中,赢得彼此信任。
因“双减”政策的实施,我迟迟没有通知开学报名事宜。开学至今每天都接到很多家长询问什么时候才开校,有的家长隔天就打电话问还有没有机会和可能。我还要给他们普及讲解国家的“双减”政策。在我们确定关校后,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长们除了叹气和担忧也无能为力。在他们这一辈吃过太多没有文化的苦,自己在家带孩子既给不到知识上的帮助,更维持不了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所以在过去父母更愿意每个月花那四百块钱的费用委托给我们负责。自己决定关校后心里也非常难受和担忧,因为本身资金投入也不高,没什么亏损,都能坦然接受。但是这些孩子呢?我们这边学校并未实施延迟托管服务,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回到家,自行写作业,但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使得他们从小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不强,知识掌握非常不乐观,不懂的知识连个请教的对象都没有,不会的就乱写或者不写,时间长了,都可以直接交白卷。慢慢地,慢慢地,行为习惯和对学习的态度也就松散下来,最后放弃。
作为一位30多岁的教培人,深知国家在教育大计政策上的良苦用心和不可逆性。无论是否有这场教育改革,底层群体的孩子能争取的权利本身就不多,就像文中这部分留守儿童一样,没有内卷的压力和过错,只是贫穷。自己能力不够,想借助外力变得优秀的机会已经消失,对此,我们都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