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两个老故事,看过的可跳过:
一:毛姆的畅销小说
英国小说家毛姆刚刚发表作品时,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他的小说一直无人问津,即使书商用尽了全力推销,情况也没有改观。眼看生活越来越拮据,情急之下,毛姆突发奇想,用仅剩的一点儿钱,在大报上登了一则醒目的征婚启事:“本人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百万富翁,喜好音乐和运动。现征一位和毛姆小说中的女主角完全一样的女性共结连理。”
这则启事一登出,书店里毛姆的小说便很快被抢光了。一时之间,洛阳纸贵,印刷厂必须加班加点才能应付这一阵销售的热潮。
原来,看到这则征婚启事的未婚女性,不论是否有意和富翁结婚,都好奇地想了解毛姆小说中的女主角究竟是什么模样的。而许多年轻男子也想了解一下,到底是什么样的女子能让一个富翁这么着迷,而且也要防止自己的另一半去应征。
二:庙里卖梳子
有四个推销员接受了同一项销售任务——到庙里推销梳子。
第一个推销员到了庙里,和尚说自己没头发,不需要梳子,也拒绝购买。所以,这个推销员一把梳子也没有卖掉,只好空手而归。
第二个推销员到了庙里,同样遭到了拒绝。但是他告诉和尚,经常梳头,不仅能够止痒,还能疏通血脉,改善头部的血液循环,有益健康。当念经念得有些累的时候,适当地梳梳头,还可以使头脑清醒。就这样,他卖掉了十来把梳子。
第三个推销员到庙里去跟老和尚说:“您看这些香客,在那里烧香磕头,多虔诚呀,可是磕了几个头起来,头发就乱了,香灰也落在他们头上。如果您在每个庙堂的前堂都放一些梳子,等香客们磕完头,就可以梳梳头发,他们也会感受到你们的关心,下次便还会再来。”这样一来,他就销掉百十把梳子。
第四个推销员回来,则说销掉了好几千把梳子,还收到订单。原来,他到庙里跟老和尚说,既然经常接受大家的捐赠,如果把梳子当成礼品送给香客们作为回报,那么他们一定会很乐意来这里。若是在梳子上刻上庙名,写上“积善梳”三个字,以此赠给来庙里的香客,那么,庙里的香火一定会更旺。
故事很老,解读也很多。
无论怎样的解读,大部分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办法应用到实际工作或生活之中。我看到的时候的结论也是一样,看时感觉很有道理,很有警示,但回头之后就忘掉了。 直到我最近开始内容创业,研究如何打造个人品牌,发现其中一个套路很熟悉:就是先写篇帖子,名称类似如“我是如何做到月入20万”等等,反正就是吹嘘自己很牛逼,然后把帖子发到出名的大V或公众号里,让人对他产生好奇,然后就顺利的吸粉,之后他就真的变牛逼了。
突然醒悟到,原来跟“毛姆”卖小说的手段非常类似。原来这个手段还能这么用。我为什么就想不到。
其实很多知识的运用,没有真实的案例出现前,你真的就是想不到,即使老师教给你方法也不行。 这本质上也是我们认知水平的限制,以及相关领域经验缺乏导致的。
就好像曾经日本山寨美国的技术,现在中国山寨日本的技术一样,先得有大量的理论知识积累,然后看到真实的产品拆解之后才有可能仿制出来有竞争力的产品。如果样本模仿,就得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
同时又看到大量的文章、课程,强调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转化为技能,或者说能力,也就是能把知识实践到工作生活中。貌似很有道理,但是静下来想想,真的是这样吗?
你看到上面两个故事,就能琢磨出应用到工作中的方法吗?如果不能应用,那上面两篇营销学经典案例就没用吗?
所以说,这中间必然还有着巨大的间隔。很多知识的应用必然是需要有大量的积累的,或是基础知识的积累,例如学习物理就需要高水准的数学知识;或是认知水平的提高,例如掌握学习能力,就需要对大脑运行规律的理解;或是经验上的反复实验;甚至一些偶然间的灵感。
相反,强调“知识向技能转化”的号召者们却是把故事的技巧运用的驾轻就熟,他们无视知识与技能间的跨越,无视用户是否拥有足够的相关积累,先强调出此方面的需求,然后卖产品赚钱。
当然,如果已经有了相当知识的积累,技能性的课程就像技术样本一样供我们模仿和成长,皆大欢喜。反之,则可能没有那么愉快。
而且,还有很多知识本身就是信息型、认知型等没有办法转化为技能的知识。所以把我们浮躁的心轻轻地放下,耐下心来的认真阅读几本书,不要只关心那些实用的知识,如果你没有必要的积累,他们的样本你真的学不会。
总结: 知识向技能转换有跨度,只有有了足够的积累才能顺利蜕变成为大牛。而积累的知识不可能都用上,所以学习有时候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积累,为了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让我们牛逼的更顺利。
有收获请点赞,没收获请关注我下一篇帖子。谢谢
祝愿您认知水平飞速提升,早日获得财务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