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最近这两年,在金融行业,我们经常听到这两个词:一个是“严监管”,一个是“去杠杆”。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把“防范金融风险”作为全年的三大攻坚战之首。金融行业,究竟要防范什么风险?为什么要严监管,究竟要去什么杠杆?我相信,学完这节课,你就能明白了。
一、央行:货币的最终发行者
在昨天的课程中,我给你介绍过:我们在生活中使用的“人民币”是一种信用货币,背后所代表的是国家信用。本质上,信用货币其实是政府发行的一种标准化债券。你每持有100块钱,就代表政府欠你100块。
而且,只要货币在流通,政府就永远不用兑换他发行货币时的承诺。这意味着,政府的货币当局可以无中生有,凭空地享有巨大的“铸币税”。
在中国,代表政府行使这项光荣使命的机构叫做“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还被很多人亲切地称呼为“央妈”。
所以,人民银行是我国货币的最终发行者和调控者。
2.jpg
在美国,扮演央行角色的是美国联邦储备系统(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简称美联储。就是这个机构,每次说要加息的时候,整个地球就会抖三抖。
央行除了印钱以外,还会通过以下方式来影响市场:
1、公开市场操作
所谓,公开市场操作就是,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说起来比较拗口,简单来说就是:央行通过买卖债券的方式,来短期调节市场资金的松紧。
当央行购买债券时,就是在释放流动性;当央行卖出债券时,就是在回收流动性。
2、调整利率
利率的高低,会明显影响人们的借贷行为。利率高的时候,人们就会少借点钱。利率低点的时候,人们就会多借点钱。所以,每次美联储说要加息的时候,市场就会很紧张。
3、修改法定准备金率
商业银行收到存款之后,并不能把所有钱都贷出去,必须要留一部分放在央行那里,从而确保当客户提取存款或资金清算时能拿出钱来。
比如,商业银行收到10000块钱存款,必须提取2000块钱,也就是存款的20%存放在央行那里。这个20%就是法定准备金率。
如果央行说,这个比例可以降低一点到15%。那么商业银行就会很开心了,因为可以贷出去更多的钱了。
二、商业银行:货币的中间商
央行印出来的钱叫作“基础货币”,并不会直接流到市场,而是会通过商业银行,流入到老百姓的手中。
除此之外,老百姓有了钱之后,很少会放在家里,大部分也会存放到银行里。
3.jpg
银行拿到钱后,最迫切要做的事情就是,赶紧把钱贷出去,这样他们才能从中赚到利息的差价。
前面说了,银行并不能把所有的钱都借出去,还要留一部分放在央行那里。我们假设这个存款准备金率就是20%吧。
这就意味着,如果银行第一天收到10000块钱,必须留下2000块钱作为“法定准备金”,另外的8000块钱可以贷出去利滚利。
这个8000块钱借出去之后,又会很快流回到银行。那么下一次,银行只能贷出去6400块钱。
这样无限循环往复下去,银行一共借出去多少钱了呢?
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等比数列,我们很容易知道:因为最初的10000块钱,导致了有50000块钱在市场上流通。
这就意味着,因为商业银行的存在,货币无中生有的变成了最初的5倍。
这恰恰就是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又被称之为“货币乘数”。
这就是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秘密。
4.jpg
以上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生活中,货币乘数并不能完全达到5倍。
这是因为,总有一部分资金十分活跃,而有一部分资金流动的十分缓慢。
在货币银行学中,对这些不同活跃程度的货币,有专门的衡量标准,分别叫M0、M1、M2、M3等等。
其中:
M0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它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狭义货币(M1)=(M0)+企业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M2)=M1+准货币(包括: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另外还有M3=M2+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
经济学所说的货币通常是指M2。这是政府和市场最关心的货币数据之一。
三、影子银行与货币膨胀
我们假设一种情况,假如这个存款准备金率是0,那么会怎样呢?
学过等比数列的人都知道,这个数字将会是无限大。
这就意味着,在理想状态下,如果没有存款准备金率,基础货币将会通过金融机构无限放大。
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这样会导致市场上货币泛滥,甚至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虽然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存款准备金率为0的机构。但实际上,却存在很多这样的做法。
金融稳定理事会将这种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称之为“影子银行”。
5.jpg
在中国,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两大类:
一类是商业银行销售得如火如荼的理财产品,以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的类信贷类产品,比如信托公司销售的信托产品。
另一类是以民间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
影子银行的问题已经困扰中国经济很多年了。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央行发行的货币并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中国的货币却异常膨胀,这导致了中国经济的杠杆率特别高。
经过一番研究,人们终于搞明白了,原来就是这些“影子银行”在作怪。
所以,2017年4月份开始,整个金融系统开启了“严监管”和“去杠杆”的大幕。
最终祭出的一个大招就是扰动得金融民工惶惶不可终日的“资管新规”,对监管套利,期限错配,层层嵌套等问题进行了更加严格的规定。
不过,只要纵观过去几十年的金融监管史,你就会发现:监管的松和紧,杠杆的高和低,都是有周期性的。
经济的复苏的过程中,监管鼓励创新,社会的资金杠杆就会慢慢加上去。当社会杠杆加到一定程度,也就是整个社会举债达到一定程度后,监管就会慢慢变严,杠杆也就会被逐步降下来了。
一、央行:货币的最终发行者
在昨天的课程中,我给你介绍过:我们在生活中使用的“人民币”是一种信用货币,背后所代表的是国家信用。本质上,信用货币其实是政府发行的一种标准化债券。你每持有100块钱,就代表政府欠你100块。
而且,只要货币在流通,政府就永远不用兑换他发行货币时的承诺。这意味着,政府的货币当局可以无中生有,凭空地享有巨大的“铸币税”。
在中国,代表政府行使这项光荣使命的机构叫做“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还被很多人亲切地称呼为“央妈”。
所以,银行是我国货币的最终发行者和调控者。
在美国,扮演央行角色的是美国联邦储备系统(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简称美联储。就是这个机构,每次说要加息的时候,整个地球就会抖三抖。
央行除了印钱以外,还会通过以下方式来影响市场:
1、公开市场操作
所谓,公开市场操作就是,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说起来比较拗口,简单来说就是:央行通过买卖债券的方式,来短期调节市场资金的松紧。
当央行购买债券时,就是在释放流动性;当央行卖出债券时,就是在回收流动性。
2、调整利率
利率的高低,会明显影响人们的借贷行为。利率高的时候,人们就会少借点钱。利率低点的时候,人们就会多借点钱。所以,每次美联储说要加息的时候,市场就会很紧张。
3、修改法定准备金率
商业银行收到存款之后,并不能把所有钱都贷出去,必须要留一部分放在央行那里,从而确保当客户提取存款或资金清算时能拿出钱来。
比如,商业银行收到10000块钱存款,必须提取2000块钱,也就是存款的20%存放在央行那里。这个20%就是法定准备金率。
如果央行说,这个比例可以降低一点到15%。那么商业银行就会很开心了,因为可以贷出去更多的钱了。
二、商业银行:货币的中间商
央行印出来的钱叫作“基础货币”,并不会直接流到市场,而是会通过商业银行,流入到老百姓的手中。
除此之外,老百姓有了钱之后,很少会放在家里,大部分也会存放到银行里。
银行拿到钱后,最迫切要做的事情就是,赶紧把钱贷出去,这样他们才能从中赚到利息的差价。
前面说了,银行并不能把所有的钱都借出去,还要留一部分放在央行那里。我们假设这个存款准备金率就是20%吧。
这就意味着,如果银行第一天收到10000块钱,必须留下2000块钱作为“法定准备金”,另外的8000块钱可以贷出去利滚利。
这个8000块钱借出去之后,又会很快流回到银行。那么下一次,银行只能贷出去6400块钱。
这样无限循环往复下去,银行一共借出去多少钱了呢?
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等比数列,我们很容易知道:因为最初的10000块钱,导致了有50000块钱在市场上流通。
这就意味着,因为商业银行的存在,货币无中生有的变成了最初的5倍。
这恰恰就是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又被称之为“货币乘数”。
这就是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秘密。
三、影子银行与货币膨胀
我们假设一种情况,假如这个存款准备金率是0,那么会怎样呢?
学过等比数列的人都知道,这个数字将会是无限大。
这就意味着,在理想状态下,如果没有存款准备金率,基础货币将会通过金融机构无限放大。
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这样会导致市场上货币泛滥,甚至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虽然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存款准备金率为0的机构。但实际上,却存在很多这样的做法。
金融稳定理事会将这种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称之为“影子银行”。
在中国,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两大类:
一类是商业银行销售得如火如荼的理财产品,以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的类信贷类产品,比如信托公司销售的信托产品。
另一类是以民间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
影子银行的问题已经困扰中国经济很多年了。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央行发行的货币并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中国的货币却异常膨胀,这导致了中国经济的杠杆率特别高。
经过一番研究,人们终于搞明白了,原来就是这些“影子银行”在作怪。
所以,2017年4月份开始,整个金融系统开启了“严监管”和“去杠杆”的大幕。
最终祭出的一个大招就是扰动得金融民工惶惶不可终日的“资管新规”,对监管套利,期限错配,层层嵌套等问题进行了更加严格的规定。
不过,只要纵观过去几十年的金融监管史,你就会发现:监管的松和紧,杠杆的高和低,都是有周期性的。
经济的复苏的过程中,监管鼓励创新,社会的资金杠杆就会慢慢加上去。当社会杠杆加到一定程度,也就是整个社会举债达到一定程度后,监管就会慢慢变严,杠杆也就会被逐步降下来了。
课堂小结
今天,我给你介绍了货币是怎么产生的。
概括起来就是,央行作为货币的最终发行者和调控者。商业银行作为中间商,基于央行提供的基础货币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赚一些差价。实体经济通过存款的方式把资金流回金融体系,完成货币循环。
另外,我还给你介绍了影子银行的概念,并解释了严监管和去杠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