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深夏晚晴天ZMH
我们的一生花很长的时间与心力处理“生”的问题,却只有很短的时间处理“老病死”,甚至,也有人抵死不愿意面对这无人能免的终极课题。——简媜
生命是一条单程路,自我们呱呱坠地之日起,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时间的列车都载着我们奔驰往前。这一路,我们经历的风景万千、各不相同,遇见的人或爱或恨、或铭记或遗忘。终有一天,我们都会满载这一生的故事奔赴最后一段路,那闪烁着的银光是我们最终的归途。
生老病死是每个来到这世间的人都逃不过的必修命题。但是大多数的中国人都不喜欢谈老,更忌谈死。我们很多人一生中花费了很长的时间,修习“生”的命题,却不愿或不敢直面“老病死”。然而时间的车轮滚过,于悄无声息处将人带入生命之冬,无一幸免。
好在,有这样一位作家,用她举重若轻的文字,带我们修习“老病死”的课题。这就是简媜和她的《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
作为台湾文坛最无争议的实力派女作家,简媜的作品清新脱俗,尤以散文见长。她的文字干净清丽,静默至美,字里行间都蕴含着对人世的深刻思考、对生命的真切感悟。
大多数时候,简媜都是在探讨“生”的问题,而《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却是少有的以刻画人生“老病死”为主题的作品。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全书分为五辑,从肉身如舟到人生版权,再到老、病、死,简媜用从容、醇厚又带有点幽默、戏谑的文字,通过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生死的感悟,向我们娓娓诉说着人生末途鎏银岁月里的悲欢交集。
书中涵盖了健康、亲情、病痛、临终、社会等多层面,反映了当下老龄化的社会里,人的特殊困局与突围,生命的无奈与高贵。简媜用她独有的文字,讲述生命之冬的故事与思考,可以说这是一本完整探讨老年议题的生死书。
第一层课题——老:哪怕白发苍苍,也有责任把意义带给自己的人生
我不能荒废我的旅程,我要畅饮
生命之酒直到杯底。
——《尤利西斯》
四季嬗递,世代交替。老,是我们步入生命末途第一层最直观的感受。这个阶段的人们,年龄摆在面前,体能远不如以前,摆脱了职场上的压力,卸下了人生各种角色扮演的责任。拼搏了半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个人时光”。
初老的阶段,人们身心尚健、财资有余,尚有较好的精神调整自己的生活,重拾往日志趣,开启滋润的银色生活。
随着时间的飞逝,老化的速度也加快了节奏。这个时期的人们被病痛困扰,儿女有自己的事业要打拼、小家要照顾,无聊、寂寞与空虚像幽灵一样慢慢地侵蚀老人,直至把生命拖入黑暗的深渊。
然而现实生活里远不止这些,孙辈的照护、儿女赡养的分歧、久病床前的护理、家财的分割……无一不在吞噬正在快速奔向终途的银发人士。原本尚带有一丝滋润的老年生活在这些世俗问题前不堪一击。生命活到后半段,生活只剩争议,鲜有意义。
这,远非我们想要的结局。
如同人生其他阶段一样,提前规划有助于我们把老年生活过得更有意义。
简媜在书中对银龄者给出的建议是,实践意义与创造愉悦。此生辽阔,行至此地,每个人早已积攒下丰厚的人生故事。继续保有学习的热忱,在学习中萃取生命哲学、冶炼人生经历,修炼内在的睿智,是应对更年迈的自己反复聒述尘封岁月里某几件家务事、陷入肉身病痛忧惧而不得解脱的不二法宝。
此外,银龄者应趁精力尚好,厘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敏感话题,尽早对家庭财金进行妥善分配。死亡不应该再成为谈论的禁忌,以致错失处理的时机,留给后代纠缠不清的难题。
从容整理这一生的足迹,哪怕白发苍苍,也坚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任,不浪费每一寸光阴,不枉费每一段路,这将是一个睿智的老者留给世界最好的背影。
第二层课题——病:最后一项修炼,让生命尊贵离席
每个来到这世界的人都握有双重公民身份——既是健康王国的公民,也是疾病王国的公民。尽管我们都希望仅使用好护照,迟早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疾病王国的公民。
——苏珊.桑塔格
没有人喜欢生病,尤其是迈入老年期的人。然而这副血肉之躯陪我们走遍千山万水、经受住尘世间的种种历练,到达此地时,早已暗中生锈,千疮百孔。病,成了绝大多数银发人士命途里最后一层考验。
小病小痛早已是家常便饭,如果不幸遇上大病或绝症,那忧思恐惧的,早已不仅仅是患者本身,更是背后一整个家庭。
老病之人倍受病痛折磨,难免自怨自艾,心有不甘,度日无欢。儿女则忙前忙后,终日奔波,出钱出力,期望能让父母少受一些痛楚,延年益寿。
然而经济因素、医疗策略、照顾方式等分歧,一家人唇枪舌战在所难免,大打出手、翻脸不认人亦有之。多少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在修习“病”这门课时纷纷落败。
老年之病,如一块照妖镜,没少照出人性底层最狰狞的丑陋原型。它也像一块试金石,检验着这户人家的亲情是否如真金,百炼之后是否仍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老者带病延年,本身已痛苦万分,如若还因此见识到一生的劬劳换来的不过是薄如纸的亲情,那更是心灰意冷、生不如死。而儿女既希望父母能寿比南山,又免不了暗自祈祷彼此能早日解脱。
病榻之侧,尽显生而为人的悲凉、人性的复杂。
初来世界报道时,我们赤身裸体,别无他选。老来即将告别世界时,我们早已拥有一生的智慧,可以自主选择,让生命尊贵离席。
带病的老者,吹响的是离别的洞箫。死亡不再是遥遥无期、于己无关的事情,在命运的号召面前,认真思考死亡,清点死前与遗嘱的清单,庄严面对生命中最后的结局。
作子女的,有机会旁观父母生命的逐渐陨落,不论与病魔缠斗的过程中,他们是展示出过人的智慧,抑或是一路溃败,这都是他们以肉身示范教学,传授给我们的最后一堂生死课。
这一程的护送不易,怨言、劳累也无法避免,然而让他们最后一段路有温暖有依靠有陪伴,能安详地乘风归去,也算不枉费这一生父母子女情分一场。
终极课题——死:生命的终岸,一人的旅途
死亡也可以是一个目标或一种完成。——荣格
岁月悠悠,这一生漫长的跋涉里我们走过无数的路,终点却都只有一个。无论这一世是活得壮烈灿烂或是平淡无奇,死亡,成了每个人此生必抵的归途。这是完整生命的一部分,也是这本人生之书的必然结局。
稍有不同的是,有的人得以颐养天年、百岁而终,有的人却是在年华繁盛的壮年时期猝然离去。我们于冥冥之中上了这趟生命的列车,浩浩荡荡一路往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下车时刻,却没有谁能预知这一刻何时会到来。死亡成了这世间最难以捉摸却也是最公平的事情。
与“生”相比,“死”是让人恐惧的。人们总是习惯把死亡与腐败、污秽联系在一起,感觉死亡就像是铺满骷髅的黑洞,一旦被摄入,永世不得再返程。于是,当生命最终唱响离去的号角,往往只有哭泣、嚎啕与之相和。
而简媜却在书中表示,如果在最后时刻,只有哭泣、号啕,就显得浪费时间了。她写到,“死亡,是爱与被爱的人无条件、无境止地心灵拥抱的时刻,共同成就了永恒的爱,这是灵魂的能源,自此以后,旅途中的那个人虽然少了家人的陪伴,但必然前往无条件的爱所标示的国度,仍在世间的人虽然少了逝者的陪伴,亦必然被富足的爱所充满。”
换一个角度看待死亡,把它当作是另一段旅途的启程,逝者能平静抵达终岸,礼赞这一生终于完成。生者在悲伤中,仍不忘用爱送别。生死只是形式,今生缘分虽已终结,但爱与被爱,一直都在。
生死于每个在世间行走的人而言,都只有一次。我们珍惜生,也平静地领受老病死,上天分配给我们多少寒暑不得而知,能享有多少福禄,又要遭受多少罪孽亦未可得。这一世,既然有幸能来这人间走一遭,就且埋首耕耘,尽情度日。
我们都曾耗费半生的精力学习“生”的课程,少有人能告诉我们如何应对“老病死”。作家简媜在《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一书中,以令人思省的散文文字,用慈悲又坦然的态度带我们在老年的国度里细细游历,认真研习探讨老年的议题。
透过这本真挚的生死书,我们得以提前看清人生的末途,思索如何用智慧去耕耘这一段银色旅程,做到优雅老去,尊贵离席。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