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校长调研学校各系校企合作进展情况。逢学校校企合作办学第一轮已经进入安置学生进企业实习或者升入对接学校学习的阶段。也正好招生进入新的宣传季,于是围绕校企班的问题和是否继续,新的招生计划设置召开了这次专门会议。
大家依次发言,于主任讲到了中德诺浩的汽修合作,在捐建百万实训室后合作似乎未有再深入的环节,对于学校贡献不明显,后续合作缺乏支撑。同时,与雷丁汽车,海尔制造的合作企业意向紧迫,急等立项。其中企业提出了捐建实训室,合作教学及课程开发,安置就业的工资大约4500以上。这些条件明确具体,较具吸引力,合作理由较为充分。校长明确表态稍作规模控制可做。晓青及阿郑的项目就有些纠结,在于学生零星不成规模,组织过程欠缺规范,且对于学校获益不大明显。其中,晓青提出一个订单班的思路有些前后矛盾,订单班仅做对着一个企业定向分配不能行。原来她们学生就业比较抢手,于是一些大型企业愿意深度合作,提供条件,但是晓青他们不愿意将这些学生分配到一个企业就业,因为那样一个是受制于企业,表现为教学上的企业进学校退,一个是因为不分开就业,只能固定单一去向,学生选择性小,还会得罪其他没分去学生的企业。这一思路就有些与众不同了,订单班最好不对着订单企业一家?听得出同我们之前也有相似,就是随着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合作办学意向逐渐明显,相应的在校园里教学影响就逐渐加大起来,表现为通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实施教学等都逐渐从幕后走到了教学的台前,但是作为执行原有方案的教学系主任到教师就有些新的不适应了,对于企业在进一步渗透教学的时候就表现为了某种不爽,感觉被迫向企业让渡出了部分实施教育教学的权利,是一种权利实施上的受损。随着订单班进入实习就业,企业又像摘果子一样把学生收割走了,这又给学校教学部门带来一丝没有存在感的失落。这是校企合作当前存在的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应该引起相应的重视。应该怎么看?一方面我们呼吁企业深度参与,精准参与办学,但是当一部分企业真正行动起来,学校也感到了新的紧迫,就是原本我们一家实施的教育,变成了两家甚至多家,瞬间就觉得有些拥堵了。如果说随着企业参与,教育的品质好起来了,那是面上的进展,可眼前当下,我们面临着实实在在的需要将主动实施的教育权利需被动做出部分的让渡,这时候心理是微妙的!通常,我看到了部分院校长主任的态度就是我们不让!企业可以给我们提供资源支撑,教育过程我们全部来实施,练自己的队伍。也有相反的做法即都可以的,完全开放的,甚至是全部借力的,一时间学校里,企业可能施展开了他们认为的教育。我觉得这两种做法都有不恰切之处,于是折衷的做法似乎是刚刚好。因为毕竟校企合作有一个最本质的初心,那就是为了培养更好的人才,这一点毋庸置疑,合作之路是大趋势,提升教育品质、锻练教师队伍也是大诉求。
同时,我也发现今年更是多了学生春考升学的背景趋势,据说未来春考升学的计划会大幅度加大,其中应用型本科的生源会有30%,来自职业学校。而校企合作之路应该与升学之路有些诉求上的矛盾。校企合作培养收获各自企业有用人才的考虑与学校培养进入升学管道的这是两个群体,此消彼长,为此学校宜两方面考虑做好双重布局。
我对商贸类专业合作办学的思考暂定在校企合作项目上。目前需要紧急确定收益分配机制。学生短期实践的学分认定问题。带队老师企业实践的认定考核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