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中国人都爱用“逼”来作情感表达,比如牛逼、装逼和傻逼。可是牛逼和傻逼只是一种形态,装逼却是一种行为方式,装得好了还可以评上技术职称,争优争先。
装逼并不难学难懂,只要看到谁装得不像自己圈子里的人,都可以骂他们装逼。烧烤摊上谈论梦想和高级饭店里穿双拖鞋,都是一种实至名归的装逼。烧烤摊上根正苗红的谈论是基金和股票,同样高级饭店里说文学和艺术才能彰显低调奢华的内涵。在和别人的交谈中,时不时夹杂着一些英文词汇,表现出自己是新近才学习汉语,有些词穷。但中英混杂是一种庸俗路数,很多人早已弃之如敝屐。总而言之,谁只要表现出脱离环境的“低级趣味”,就会被斥为“装逼”。
在朋友圈中,不乏一些装逼之人。那种人动不动就要秀一下夫妻恩爱,时不时还要秀一下自己的旅行,最无聊的是要秀一下夜跑记录,把跑了几公里,用时多久说出来,真的那么重要吗。其实他们装的不是物质逼,而是一种生活方式逼。自己分明刚到小康,就忙着过中产的生活,在装逼之人眼中,中产阶级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是最容易学习和达到的一种逼。真是河伯不知海若。这也就算了,还要拿出来秀,那就不能不是一种无知地装逼了。
还有一种装文艺范儿,说话写字都要尽量“五四”一些,“去吧”写成“去罢”,“她”叫“伊”,“或者”用“抑或”,“如果”换作“倘若”,“比如”要说“譬如”,“因为”则是“因了”,还有,鲁迅那时候“那时候”叫“其时”,“松懈”用“弛懈”,“原谅”用“宥恕”,“点头”用“颔首”,既然颔了首,“馒头”自然也不能吃了,改吃“馒首”。
说实话,强行装逼总是给人一种鸡皮掉落一地的感觉。
对于装逼之人,许多人都抱着呵呵态度。他们都有鲁迅“横眉冷对千夫逼,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天然正义感。但是反装逼又何尝不是一种装逼。这种逼最早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王朔小说中的“反革命装逼犯”带起了这个节奏。随后流行文化中反崇高和调侃大行其道。
其实反对装逼之人,就是在对着装逼之人装逼。他们想要清楚地和装逼之人划清界限,但是仅仅靠课桌上的三八线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骂出来,骂的越凶,越有一种距离感,逼装得也就越纯粹。说得直白一点就是秀优越。
从萨特“注视”理论的观点看,每个人从自己的视角观察世界,他自己都是整个世界的主角。老东北那种“你瞅啥,瞅你咋地”的乡土逼,其实就是这些人发现被别人注视时,他就成了别人世界里的配角,这是每一个有台面的装逼之士都无法接受的。各门各派的鄙视链大多可以用这个解释,比如说一本鄙视二本,二本鄙视三本,三本鄙视专科。殊不知清华北大以及那些海外名校留学生们,正站在食物链的顶端,鄙视地俯视这些互撕的二逼们。
人人都需要自我实现,但大多数时候会有一种报国无门的沧桑感。要想将这种感觉化为无形,就得学习各式各样的装逼,这种技术并不需要拥有演员的自我修养,仅是靠一张嘴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