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一个播种的好时节,我们借着春天的脚步带着孩子们开展种植活动。种植活动可以通过孩子们亲自播种——观察——照料——收获等活动,使孩子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大自然的现象。
在幼儿园种植活动中,我发现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种植刚开始时,幼儿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但随着种子一点点的发芽,幼儿的好奇心就表露出来了,每天早上来园后,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去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
刚开始我们还没有到泥学院种植的时候,我们在班里用花盆进行小小种植,先来了解一下种植的步骤过程等等,这样为我们出去种植打好了基础。老师先讲解种植的过程需要准备哪些工具,都需要干什么,然后我们在小花盆里种上了我们的玉米种子~
没过几天,小种子就长大了,但是花盆太小,长不下这么多苗苗,我们需要把它们移出来。
在老师的讲解下,孩子知道了怎么移苗,在自然角活动的小朋友,就对玉米进行了移苗。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也就是“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来源。”但平时孩子们接触大自然时是懵懂的,无目的地,而老师在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后,有计划、有目的地带孩子去玩耍,在玩耍中了解自然,探索自然,效果是全然不同的。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我们幼儿园在泥学院开辟了一片种植园地,通过孩子们亲自播种——观察——照料——收获等活动,使孩子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大自然的现象。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尝试到了愉快的播种,细心的照料和收获的喜悦。在种植园地里幼儿获得一些种植经验,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对自然的热爱,进而体会劳动的辛苦,感悟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并与此产生尊重劳动成果,珍惜劳动成果的积极情感。
因此,在幼儿园种植园地中,我们的孩子得到了以下发展:
让孩子种菜不是把孩子培养成农业科学家,也不是在对孩子种植技术及种植知识的灌输,而是以种植为手段,培养孩子心灵美德,培养孩子对自然的兴趣。欣赏的能力,陶冶其情感,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激发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才是我们提倡孩子种植的真正目的。
一、扩大了幼儿的认知。
独生子女的宝贝们别说五谷不分,就连日常吃的蔬菜也认识不多。通过在种植园里的活动,我班小朋友们每当走进种植园,个个欢快雀跃,小手指指点点,七嘴八舌,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很快就把种植园地的蔬菜认得清清楚楚------ 葱、韭菜、青菜等。
二、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著名的学前教育家张家麟先生曾说:“要教养一个孩子会动手做事。”就是指要从小培养孩子们动手做事的能力。杨震宁教授也曾指出“中国的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
因此在种植园地中,我发现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种植刚开始时,幼儿的好奇心就表露出来了,一切都做得有模有样,认认真真,一点都不用老师提醒。当我有时想去帮忙的时候,他们都会很自信地说:老师,我自己来!”一个阶段下来,孩子们都乐于参与种植活动,既提高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三、培养了幼儿的责任心。
通过种植园地活动,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责任心,同时幼儿在种植的过程中也体验了种植及观察记录的乐趣。种植园地是幼儿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宝贵资源,在这里,我们的孩子通过亲自播种、初步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养成爱劳动、与同伴合作等品质,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关爱,对生命的尊重。让孩子在绿色的海洋中放飞梦想的翅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