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是教师节,很多朋友在享受这个节日,也有来自多方的祝福。一切歌舞升平。当然反调调也一直有人在唱。教师这个职业似乎已变成了一碗酸甜苦辣咸的烩饭。也有例外,比如那些去边远山区支教的人们,理想、信念、热情是真诚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词儿现在不提了。其实不提也罢,灵魂的事岂能由一位工程师来设计?人赖造物所赐,原本精致完美,称职的教师该是一位启蒙者吧?点燃灵魂的火种,燃起生命的火把。在这个日子里,我想起了双溪的林正碌老师。
其实从双溪学画归来一直想写写林老师,但因为他太过精彩,反而不敢写,不知如何写起了。《好报》报大人曾说林老师是“顶级奇葩”,我的说法是“他令人很过瘾”,还有一位与林老师有过深入交流的北京朋友说“他是个比较高级的人……”是的,最近读了《阿纳丝塔夏》一书,我开始怀疑林老师是否与宇宙意识管道接通?否则,何能直捣生命本质,语出惊人?跟着他可遍地拾萃,如大梦初醒。
2016年林正碌老师火了,我在双溪的日子里,看到各路媒体络绎不绝地前来采访,人们惊奇地发现有一个叫林正碌的人竟然可以教会所有的人画画,而且是画油画。这个暑假里,来双溪学画的人挤满了双溪安泰艺术大楼。有大人、孩子、老人、残疾人、有文化的、没文化的、国内的、国外的、学过画的、没学过画的……其中的绝大多数人是从未拿过画笔甚至有些人从未见过油画。而所有这些人上来提笔就画……无比神奇的是:来到这里,每个人就都会画了,很多人出手不凡。在短期(最少三五天)学画之后便画的有模有样,令学画的人自己都诧异、震惊。从来不知道自己原来可以画画,而且能画得这么好。
《好报》报大人的一篇文章《他教会了5000农民画油画,他的一席话,说出了中国血淋淋的教育现实》令我心生灵犀。很庆幸,我听从了自己的内心,从而有了不虚此行的重大收获。
谈谈我在双溪亲眼见到和亲身感受到的。
每一个人初到双溪,林老师无话。懵懂中拿了材料自己画去。所有的画材是公益性的。我的双溪之行,开头留下的记忆最为深刻。第一天林老师给我吃了颗甜枣,第二天却朝我大发雷霆。
画画之初我呆呆地傻坐,脑子里一片空白。继续坐,依然茫然。一咬牙,开画。于是第一幅就画了我的焖烧杯。
晚上林老师走过来,尚未走到画前即转身(他只对我的画扫了一眼),边走边说:“很好,你不要走,多待些天。你会有突破的”。扔我一个人傻愣愣地站在那里,半天不懂他在说什么。那时完全不了解林老师,觉得他好像是在开玩笑。后来知道他对每个初学者都是竭尽鼓励的,他总能发现学员身上的潜质、长处。
第二天正发愁不知道该写生什么,便出去瞎转悠。双溪古镇的四周都是绿色的山林与田地,心情大好。但依然拿不准画什么。回来在楼下遇到林老师,出乎意料,他一开口便鼓励我画风景。他怎么知道我喜欢画风景呢?我最爱的就是大自然,只是不敢画而已。心里想着哪有一上手什么都不会就画风景的?但林老师却说:“画了就会了”。我还在犹豫,他继续说:“不就是一幅画吗?画坏了就坏了呗!”于是我鼓起勇气。下午,面对窗外的大山呆坐半小时,然后拿起画笔一气呵成。反正也不会,管他呢!无知者无畏。其间林老师路过身边,我便喊他来看,想请他指点一二。他只说了一句“涂满再说”便走掉。那时我并不知道他从不在学员画画中途指导点评,只任你去画。后来我发现他最反感家长在小孩子画画时,站在小孩子身后指手画脚,去打断孩子的兴致与思路,用自己的评断去影响孩子。傍晚时分我见到他,再一次请他看我的画,那时我已画完,但边边角角还有许多留白,我不以为意。林老师说等稍晚些时候。晚上,当我第三次请他评点我的画时,他突然大为光火,几乎是劈头盖脸地朝我一顿大发雷霆。我顿时懵了,不知为何。原来他是觉得我频繁地找他看画,不能专心投入地独立作画,为此而生气。在他看来,这是一个人人格不能独立、依赖”他证”而不能“自证”的表现。但当他看到我的画作,立即大为赞赏,不吝赞美,连说“非常好”,“你画得非常好”。他让我继续将留白处全部涂满。在惶惑与懵懂之中我开始有了点儿信心。
我的第三张画依然是画风景,却不由自主地速度慢了下来。先前画风景时眼中无物,一会儿便画无可画,现在满眼的风光细腻起来,看到了更多可画的东西,纠结也便多了起来。苦于在色彩、造型、明暗等方面的表现力不足,一改再改依然不能够称心。于是心生倦意,末了的一处草草收场。我自己也知道是画腻了,放弃了做进一步修改的努力。然而我的画可以糊弄自己,却逃不过林老师的眼睛。他一眼钉上此处,提出尖锐批评,完全看穿了我的心思。他批评的是我的态度。我试图解释(我发现这时的辩解是种本能,软弱使人逃避责任),然而林老师并不买账,毫不容情,我越解释他越气愤。在他眼里,画得好不好像不像并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画画时完全的投入、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是他所关注并赞许的,而态度是会在画中体现出来、瞒不住的。
这次评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对林老师肃然起敬,也开始进一步理解他的理念。同时渐渐沉下心来。以后的画越画越慢(当然也是我这人比较笨),从中领悟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每一幅画似乎都有瓶颈,画到一定时候总有些不顺。林老师提倡画自己喜欢画的、有感觉的东西,正合我意。在挑选写生对象时总令我颇费思忖。对于我这样一个感性的人,得有能让我画下去的欲望。
在后来的日子里,林老师越来越忙,来了太多学画的人,也来了很多采访的人。我搬到楼下画室,作为一个老顽童与双溪的一群小伙伴们玩得很嗨,很多时间没用在画画上。本来担心林老师会批评,但他没有,他从来不管我们,放任我们自由。林老师经常从我们的画室门前走过,那段时间他正筹备双溪的首届画展。我们也不多跟林老师说话,只是静静地画画。当我在画那顶我特别喜欢的花帽(我带着它走云南,入西藏)时,林老师在我身后说了句:“对,就这样画下去”,后来,林老师将这幅画拿去参展了,这是我的第一幅参展作品,也是我唯一带回家的画作。
当我在画木板上的南瓜时,他说了一句:“越画越好了”!同时指出画中地板与墙壁之间的微弱偏亮关系还有瑕疵。
当我画最后一幅盆花时,他说:“你现在有点儿本事了”。
当看到我的第三张风景画时,夸赞“非常好”,让我将这幅画留下来参展。
离开双溪前的惯例是要跟林老师与王老师拍毕业照的,拍完了我想听听林老师对我今后的建议。他说:“回去后继续画你喜欢画的东西,画好了发给我看,发帖子过来”。我将林老师的每一句话都清楚地记下了,那是对我莫大的肯定与鼓励。如果说刚到双溪时我对画画茫然无知,那么离开双溪时我的心中充满了希望与自信。最重要的是:我知道我与这个世界多了一个可以交流的工具,无论走到哪里,我不会孤单,因为有一个最亲密的朋友跟我在一起,那就是我的画笔。它将我和这个世界更加紧密地连接,我可以随时跟它交流,通过画笔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热情地拥抱这个世界。
林老师岂止是在教我们作画?
听听他的经典语言吧!
“画画是教人“敢”,敢于提笔,敢于观察,敢于归纳,敢于表达,敢于担当。这是一种态度。只要生活的态度对了,就没有错误的人生。”
“在课堂上推广的千篇一律的画法,是在扼杀每个小孩从小的可能性。其实每个小孩子跟大人一样的,你只要第一课让他独立地观察理解这个世界。他第一课就上去了。但当你(普遍教学)一定要规定他树要这么画,天要那么画时,他不但没有去理解这个世界,而且这个时候他已经完全没有能力去理解归纳了,这个时候他更多是在看老师是不是给他鼓励、肯定、鼓掌。老师说好他就开心。实际上他的生命体验是苍白的。”
“画画不是用来修行的一门东西。画画是一门表达自己情感跟世界归纳的一个逻辑性思考。不是画画让我们静,而是画画让我们建构了一个让人投入的系统。通过这个系统,艺术让人绽放个性,树立人格,激发自信,升华创造力和人文情怀。”
“比画得好不好、画得像不像更重要的(特别对小孩来说)是能够专注、投入地去做一件事。这是一种精神,生活的精神! 而一个小孩在画画,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大人却在干扰。很多大人总是气急败坏地站在小孩后面,在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一直在干扰他的小孩。这其实是一种邪恶!因为小孩在生命之初,你剥夺了她独立自主去探索、拥抱世界的能力。你在旁边指责一次,他的生命就被践踏一次,他的人格就不能完整一次。”
“只有自证系统才能唤起自我的强大和高贵,自证系统之下,人人都像达·芬奇。不就是拿起画笔、颜料在画布上涂吗?又不是要你从悬崖上跳下去,有生命危险。一个无关生命危险的,你都举步不前,你还有什么理由敢说自己有何担待?这么简单的举动都不敢,只能说明你已经被某种社会既有的权威奴役了。”
“真正感受到作为一个个体,顶天立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如何跟世界、跟自己的内心、跟生命对话,这才是每个个体存在价值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原理。我们把每个人的这种生命内在的激情给剥夺了!最普遍的剥夺方式就是把艺术说得太神圣不可侵犯!”
“教育的使命,是让人的生命自由地去拥抱这个世界。对于大人来说,抛弃掉那些所谓神圣的艺术吧,你所要做的,是用内心的生命去表达这个世界。你每走一步,每画一笔,都是你生命的感悟,属于自己的感悟才是真正的生命,外面的所有事情其实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
……
太多了,俯拾即是。
林老师提出的最令人震撼的观点是“人人都是艺术家”,因为“人有读图、识图、把多维的世界归纳到平面上,成为符号和图形的能力。人们通过观察归纳,可以将自己眼中的世界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明暗交接处在亮的一侧微弱偏亮"的光学原理,是他在教学中唯一反复讲解并示范的。
他所制定的《绘画准则》我读了很多遍,全文如下:
一、选择自己有感觉的实物进行写生,不得临摹照片或他人作品,认真观察,大胆尝试,这是树立独立精神与提升归纳能力及人文情怀的根本。 二、大胆调色,任何尝试都有助于饱满人的色感,独立践行是最有效的途径。 三、画面上任何区域都要画上色彩,不要留白,初学者在画面上"留白"更多是因为怕画不好,正因如此,更应克服这一障碍。 四、认真完成每一张作品,真诚投入的态度是创作(工作)的第一品质,率先感动自己及他人的恰恰是这份态度。 五、不得修改他人作品,也不要要求他人帮自己修改,可以探讨、但不可代劳,这种代劳是对精神与能力的伤害;每人都需要独立自信地完成自己的画作,独立与自信远比作品本身重要。 六、不以画的像不像为标准,造型是主观的、色彩是主观的、情绪也是主观的,只有光学原理--"明暗交接处在亮的一侧微弱偏亮"是客观。一张作品最可贵的首先是充分发挥主观感受,其次才是把握好"微弱偏亮",把握"微弱偏亮"这一光学原理的目的是为了把"主观感受"绽放的更饱满。 七、艺术的价值在于能够饱满生命体验,促进个性独立与人格完善,升华人文情怀与创造力!以上诸点都是为此而来。
在这里不能不说的还有:林老师在有着600年历史的漈下古村教农民画画,开发村民的人文意识,帮助他们通过售画提高经济收入,为抢救与保护古村落做出了巨大贡献。发动各界力量公益扶贫也成为他所致力的一项重要事业。就在这个学期,漈下小学焕然一新,11名优秀青年教师开始了他们的支教工作,学校新建了音乐教室(两台钢琴和两台电子钢琴全系捐助)和图书馆(社会各界大多是前来学画人士主动捐资达数万元)。林老师的目光投向了更多的古村落。他的深厚而博大的人文情怀与个性魅力在福建屏南这块土地上绽放异彩。而他的弟子们继续发扬光大,辐射到更大范围……
想写的还有很多,就此打住。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老师,是位哲学家、艺术家,我更想说他是位启蒙者,是帮助众多人点燃生命火把的人。
感谢林正碌老师(同时感谢王亚飞老师!)!在我的人生路上遇到您是我的幸运。画笔相随行走天涯,夕阳真个无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