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好的故事》评课稿
西安沣东第六小学 马桂花
今天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好的故事》课堂实录,有以下几点与大家共同分享交流。
这是一篇散文诗,写于现代文学初期,语言与现代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理解,学生读起来很有难度。手法上有比喻又有白描,还有难以理解的象征。内容上也很难理解。但是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感受到的是轻松,是慢慢地走缓坡的从容。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不知不觉,不累不躁的到达了山顶,和大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会面,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美好生活强烈的向往和热烈憧憬。本节课设计给人感觉行云流水,自然质朴,情感深刻。真正感受到我们大家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好的故事。
一、王崧舟老师时刻注意授学生于渔。本文中有很多难理解的词语,这会影响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王老师给学生的第一个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其实这个方法我们也常常用到。王老师当使用到极致。比如:王崧舟老师在引导学生“澄碧”这个词语的时候说,可以联系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前后,也就是他的邻居来理解。而王老师在引导学生“荡漾”这个词语的时候说,联系上下文不一定局限在一句话当中,也可以联系课文的前后,文章中的其他句子进行理解。在引导学生理解“云锦”时,又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去理解。这里值得我学习的就是王崧舟老师,在给学生出示资料的时候,对资料进行了非常谨慎巧妙地处理,这样利于学生捕捉到整段文字中最重要的信息。比如说王老师把一大段文字变成像诗一样的形式来排列:
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织工艺品
云锦是色泽光彩灿烂
云锦图案精美
云锦在古代丝织物中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织物。。。。。。
我觉得这样,把一大段的经过精心加工的材料给孩子,不至于给学生设置第二次障碍,能使学生尽快把握材料的要点为我所用。
二、王老师在这节课当中,问题的设置是非常巧妙简洁的。全文就围绕:一个好的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体现在哪里?让学生通过找一找画一画的方法完成。使得本节课线条非常明朗,去繁就简。在此环节的处理上,我再次看到王老师在资料处理上的非常独到的一面。在王老师抛出:“鲁迅为什么写这样一个梦对他有什么意义?”的问题后,老师出示了一段有关鲁迅的资料。王老师问同学们:在这段资料当中,其中哪句话是关键信息?然后孩子很快就会找到那一句非常重要的话。紧跟着王老师又追问:那么在这个关键句子当中最关键的一个词语是什么?我觉得像这种课堂上的抽丝剥茧,使孩子能够更好的把资料和我们的文本结合起来,从而更加深刻的去理解文本。最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到了 “希望”这个词语。王老师紧跟着就引读:
原来这个美丽的故事,就是希望
原来这个幽雅的故事,就是希望
原来这个有趣的故事,就是希望
王老师非常简单的的就拎出了全篇文章的一个题眼,那就是希望。这样的课堂真是一个 “绝”字。
三、在本节课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上,更是让人醍醐灌顶。王老师出示了一段引言:
鲁迅啊,既然现实如此黑暗,生活让你如此苦闷,如此怅惘,如此孤独,你为什么还要苦苦寻觅美的梦境?为何总是记得这样一个好的故事呢?
让孩子来依据文本和自己的理解来补写后面的内容。这一环节的设置很有深度。不仅完成了语文课标里对六年级学生写的一个要求,还充分发挥了学生语文想象思维。不仅使学生再一次内化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又把自己的内化于心的情感进行了一次个性化的输出。所以这个过程看似是一个练笔,但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层层递进的情感升华的过程。
另外,我又一次深刻的感受到一个语文老师的个人素养真的对一节课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如果说一节课的整体设计是一个美人儿,那老师精准的语言、鼓励性的眼神、以及漂亮规范的板书就是这位美人所有的配饰,这将带给人一种别样的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