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杜氏,落毛望族。
杜畿的亲娘很早就去世了,后妈进门后对他极不友好,没过多久亲爹也病死了,这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尽管后妈对杜畿百般刁难,但是杜畿对后妈却很孝顺,他长大后被推举为孝廉,逐渐开启续接祖上威名的光荣之路。
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
杜畿凭借自己的机敏才干,一步步发展成曹魏的重臣,可惜在新船下河试航活动中,落水遇难而被认定为因公殉职。
杜恕不光继承父亲的遗产,还有宽猛克济的刚硬品性,连只手遮天的曹爽都敢硬怼,每次开会都没人敢坐在他旁边。
恕在朝八年,其论议亢直,皆此类也。
家族,有一种隐性遗传。
杜恕经常怼天怼地怼空气,是看不惯朝廷的乌烟瘴气,朝廷表示看不惯就不要看了,滚去十环外的地方岗位上任职。
杜恕在地方岗位也不闲着,没事就给皇帝写点建议信,还抽空写出十几卷文学著作,手把手教导儿子不要文武偏科。
杜恕的儿子,就是杜预。
杜预站在两代人的肩膀上,从小接触的东西与众不同,寻常孩子听着别人家的故事,再好听的故事也只能当作故事。
爷爷和父亲拥有很多事迹,亲身经历的感受自内而外,一层层剥开会吸收内核精髓,这些东西更像真正的不传之秘。
杜预因此少走了很多弯路,箭箭正中靶心而效率极高,与之相应的是格局提前打开,嘬着棒棒糖的年纪就志向高远。
预博学多通,明于兴废之道,常言:德不可以企及,立功立言可庶几也。
至刚易折,上善若水。
或刚或柔并没有高下之分,出于外部考量是审时度势,出于内心本性则是坚持自我,不同的出发点对应着不同得失。
老杜怼完曹爽又怼司马懿,将朝廷两大势力全招惹了,他选择秉承内心的刚正清洁,但在钻营之辈看来是向我开炮。
其父与宣帝不相能,遂以幽死。
有人抓住小辫子弹劾杜恕,曹爽二话不说判个斩立决,不料在高平陵上坟时被反杀,曹魏大权汇集到司马懿的手上。
司马懿说杜畿的功绩卓著,便将杜恕改判为罢职免官,或许冢虎不在乎死去的老子,而是看重那位非同凡响的儿子。
杜恕直到去世都赋闲在家,不交朋党也没人帮他说话,连带着儿子杜预也被遗忘了,三十而立的年纪没有正经工作。
故预久不得调。
才华,会连结出一个圈子。
司马昭接过父兄的产业,承袭曹魏大都督等系列特权,他将自己的妹妹嫁给杜预,在下一盘棋局中给妹夫安排位置。
一纸诏令剥夺杜家的爵位,只需再用张纸就补回来了,很多人以为诏书斟酌谨慎,如果站在利害视角往往如同儿戏。
预尚帝妹高陆公主,起家拜尚书郎,袭祖爵丰乐亭侯。
名门望族习惯了各种联结,巩固地位超越了个人喜好,杜预喜不喜欢公主不重要,层级越高有时自我选择空间越小。
两个家族的落差不算太大,段位差距可以用才华弥补,司马昭委派钟会统兵灭蜀,任命妹夫杜预随行担任镇西长史。
钟会和姜维在剑阁互抛媚眼,邓艾带领一队轻兵奇袭绵竹,三人在灭掉蜀汉之后集体升天(见秦岭一白.钟会篇)。
司马衷这招堪称一石三鸟,灭蜀的同时清理安全隐患,不知杜预有没有内幕消息,或许是凭借聪慧成功逃脱大乱斗。
及会反,僚佐并遇害,唯预以智获免。
死里逃生,加官进爵。
三国争霸进化成两国对峙,司马昭开始着手内部消化,安排亲家公贾充编修晋律,刚升职的妹夫杜预也去发光发热。
杜预建议律法要简约直白,最好让老百姓们一听就懂,搞成弯弯绕连鬼都看不懂,只会便宜某些昧良心的无良状师。
既成,预为之注解。
法者,盖绳墨之断例,非穷理尽性之书也。
故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
易见则人知所避,难犯则几于刑厝。
刑之本在于简直,故必审名分。
你捅我一刀,我就捅你一刀,这叫天公地道。
一部上承汉律的律书修成,昭示着司马昭心底的企图,杜预作为同船过渡的伙伴,很希望能够驶向寰宇清澈的对岸。
他就如同爷爷和父亲那般,开始给皇帝提合理化建议,然而事态的发展如此相似,很多同僚看到杜预的提议炸锅了。
今每岁一考,则积优以成陟,累劣以取黜。
年度考核,罢免不合格的人员。
晋武帝司马炎凝视着杜预,感觉姑父哪壶不开提哪壶,司马家篡位被人指指点点,这个时候正需要世家大族的支持。
朝堂之上大多是世族子弟,旁枝错节处理谁都不好看,广大百姓们苦一苦没关系,要相信大晋王朝的明天会更美好。
杜预被同僚围殴了,下放陇右。
安西将军石鉴很讨厌杜预,恰逢鲜卑人发兵进犯陇右,他命令杜预挑选一百匹马,带着三百勇士兵分四百路去灭敌。
杜预发觉领导想干掉自己,也没有耍性子说老子不去,陈述九条不能进攻的原因,潜台词是你当领导的会不会打仗。
石鉴看到杜预拒绝去送死,还私自挪用经费修筑兵营,一怒之下将他关进了囚车,以畏战罪押回京城接受朝廷处理。
名门驸马,何曾受过此等屈辱。
以预尚主,在八议,以侯赎论。
杜预的媳妇好歹是个公主,经过协调用侯爵爵位抵罪,随着石鉴一次次作战失败,杜预的战略谋划水平反倒被认可。
匈奴的首领刘猛起兵反叛,晋武帝想起了姑父的才干,喊他进宫参加战略研讨会,事态平定后直接任命为度支尚书。
50岁的杜预,终于开始爆发了。
他前后提交五十多条建议,涵盖造兵器、建粮仓、稳粮价、治盐运、核赋税等等,晋武帝对这些军政大计照单执行。
有些东西是书本上学来的,有些却只能靠家世的熏陶,杜预将这些完整的融合了,但是本性之中的脾性也没有消弭。
他发现石鉴将军虚报军功,于公于私都不愿意放过他,从单方弹劾再到双方撕逼,吵得皇帝受不了让俩人统统滚蛋。
遂相仇恨,言论喧哗,并坐免官。
平静了?都回来上班吧。
杜预白天干着地上的工作,夜晚抬头看着天上的星月,手下们以为他憋着劲作诗,杜预却说最近这时辰好像不太准。
历法偏差会让王朝丢份子,天子和天象之间需要关联,往小处说影响到农业生产,往大处说天子好像和天帝不太熟。
预以时历差舛,不应晷度,奏上《二元乾度历》。
杜预刚刚主持完修订历法,又建议在富平津修建石桥,当地的百姓过河全靠坐船,但是水流湍急经常发生翻船事故。
很多大臣说那里不能建桥,不然之前的领导早就建了,商周古都的迷信蛊惑人心,杜预坚持劝说皇帝必须建一座桥。
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石桥建成时百姓欢呼雀跃,晋武帝剪彩现场夸赞杜预,杜预拍马屁的功夫也是堪称一绝。
举觞属预曰:非君,此桥不立也。
对曰:非陛下之明,臣亦不得施其微巧。
预在内七年,损益万机,不可胜数,朝野称美,号曰杜武库。
一江之隔,如鲠在喉。
随着晋朝的国力日渐提升,晋武帝开始抬眼打量东吴,他没有开会讨论这个问题,因为绝大多数臣子希望保持现状。
小富即安还是得陇望蜀,这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只有准确拿捏内外部条件,才可能做出最有利于当下的选择。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羊祜是坐镇前线的晋朝统帅,和东吴的陆抗开展军备竞赛,探清虚实之后劝晋武帝发兵灭吴(见秦岭一白.陆机篇)。
太祖们作为霸业的奠基者,武帝们往往也不是吃素的,一统三国的功业极其诱人,司马炎因为缺少支持而犹豫不定。
主战派只有区区三个人,羊祜身染重病回到京城养伤,杜预和张华不会上阵杀敌,已知条件让晋武帝愈发耗不起了。
晋武帝派张华去探望羊祜,嘱咐他养好了病统兵灭吴,病榻之上的老将摆了摆手,遗憾地说自己可能等不到那天了。
朝议多违,唯预、羊祜、张华与帝意合。
寒冬腊月,羊祜死了。
晋武帝亲着丧服为他行礼,泪水流到鬓须上结成了冰,看见大家伙随完礼等开席,仿佛只有他自己惦记着开疆拓土。
皇帝任命张华为度支郎中,负责灭吴战役的粮草资费,然后又通知杜预进宫开会,拿出羊祜临死前留下的灭吴遗策。
羊祜说了,让你接任统帅。
57岁的杜预表现得很平静,说起来他比羊祜只小一岁,文治武略的谋划智慧超群,但是真要带兵打仗却没什么经验。
晋武帝没有宣称出兵灭吴,只是任命杜预为镇南将军,一切活动是在做战前准备,瞅准时机即可征发大军南下灭吴。
一个不会骑马射箭的将军,挺立在点兵台上气贯长虹,家世和阅历积累出的沉淀,让久经沙场的桀骜之辈听令景从。
预身不跨马,射不穿札,而每任大事,辄居将率之列。
兵者,诡道也。
阴阳归位是正向上的治理,黑白颠倒是反向上的做局,杜预运化由心随手过几招,晃得吴主孙皓晕头转向临阵换将。
眼看着灭吴的缺口出现了,晋武帝却通知他明年再说,杜预知道朝堂上有人吹风,接连写三份奏章让皇帝坚定信念。
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利,其一二止于无功耳。
张华同样也急得团团转,但是不像杜预这般言辞激切,而是在陪着皇帝下棋的间隙婉转提醒(见秦岭一白.张华篇)。
晋武帝回过神来发兵灭吴,任命亲家公贾充为大都督,二十万大军兵分六路南下,杜预的军队负责西线战事的推进。
一路上势如破竹攻城拔地,先锋队到处插旗放火迷惑对手,东吴都督孙歆以为被包围了,边跑边喊: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
杜预站在高处俯瞰着战局,照这般进度灭吴只是时间问题,然而北方士卒受不了南方天,很多人建议等到冬天再打。
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著手处也。
孙皓既平,以功进爵当阳县侯,增邑并前九千六百户。
杜预离万户侯只差个零头,功勋卓著却没有得意忘形,第一时间上奏不擅长武职,请辞镇南大将军被晋武帝拒绝了。
皇帝让杜预带兵镇守襄阳,是看重他身上的军事才华,杜预选择低调做人不张扬,是自己看清世事本质的避祸学问。
预以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勤于讲武,修立泮宫,江汉怀德,化被万里。
攻破山夷,错置屯营,分据要害之地,以固维持之势。
又修邵信臣遗迹,激用淯诸水以浸原田万余顷。
分疆刊石,使有定分,公私同利。
众庶赖之,号曰杜父。
一番文治武功的教化治理,改善吴地民众对他的态度,名义上归属晋朝还是东吴,和真实的生活条件相比哪个重要?
此前吴人痛恨他力主伐吴,看见杜预脖颈上长着瘤子,于是就在狗脖子上挂个瓢,跑到哪里就有人戏谑杜预颈来了。
如今开辟灌溉出万顷良田,打通近千里的长江水道,当地生活水平直线上升,歌之曰: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
杜预能想到事情都会去做,项目开工之前要细致考察,很多人嘲讽他不会当领导,然而杜预经办的事情极少出差错。
预曰:禹稷之功,期于济世,所庶几也。
功业有了,声望也有了。
杜预并不贪恋权势和财富,但只要是个人就总有所好,这位世家子弟痴迷知名度,担心自己死后会淡出大众的视野。
他让人雕刻出两块功德碑,详细记录堪比禹稷的业绩,分别矗立在山巅和谷底里,用来对冲沧海桑田般的历史变迁。
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
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
风险对冲是阴阳辩证智慧,杜预为自己乃至家族立碑,喜好名声的夙愿得到满足,但是大出风头容易招致同行忌恨。
当年提些大公无私的建议,同僚们联手将他挤出京城,如今立碑这件事私心满满,也不知好事之人会不会借题发挥。
杜预自掏腰包买点土特产,派人给京城贵胄送货上门,属下看不懂他的操作手法,您都到这个级别了还要讨好他们?
预曰:吾但恐为害,不求益也。
想做的事情,杜预做完了。
一切在框架之内自主运行,出现偏差让下属引导修正,年过六旬的杜预闲散舒适,时常盯着夜空星月怀念儿时旧事。
他自小没想过立德的事情,却认定立功立言没啥难度,灭吴战役之中的功勋卓著,要是说到立言好像还差了些什么。
只有积累的足够多,才能想拿就拿得出手。
杜预走进书房翻阅着经籍,书架上还有父亲写的文卷,若非爷爷努力从底层拔起,自己现在置身何处仿佛也说不来。
家族传承是件微妙的事情,潜移默化的力量看似无形,然而却能强大到堪比宿命,功名福祸流转的背后是道理永固。
一个字又一个字映入眼帘,一个字又一个字落于纸上,五六百年前的春秋左氏传,杜预融合阅历谱写新时代的注解。
耽思经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参考众家谱第,谓之《释例》。
作《盟会图》、《春秋长历》、《女记赞》。
备成一家之学,比老乃成。
秦岭一白,带着土蜂蜜来访。
杜预正在给儿孙交代后事,爵位和家产书卷按例分摊,至于丧葬规格必须要简约,千万不敢整个什么王侯大墓出来。
杜锡脸上露出难办的神情,丧事过简会让人戳脊梁骨,杜预朝着大儿子摆了摆手,活着的事搞不明白反倒惦记死后。
君子尚其有情,小人无利可动,历千载无毁,俭之致也。
一白:这是有点难办啊。
杜预: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
一白:晋朝宣称以孝治天下。
杜预:孝在生前,并非死后。
一白:风光大葬,世人称赞。
杜预:拉倒吧,我可不想被扰了清静。
一白:也是,生死两难全啊。
杜预:你还要继续尬聊吗?
一白:你文武双全,高不可及啊。
杜预:唉,我心里也有件憾事。
一白:你还会有遗憾的事?
杜预:狗脖子上挂瓢的人全被我杀了。
一白:哦...
杜预:来,尝尝你的土蜂蜜水。
一白:你的后世儿孙也喝过同款。
杜预:是么,谁?
一白:诗圣杜甫啊。
征为司隶校尉,加位特进,行次邓县而卒,时年六十三。
五百年后,22位历代先儒配享文庙,杜预位列其中。
六百年后,64位历代名将配享武庙,杜预位列其中。
明朝之前,杜预是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