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复听《自我发展心理学》,讲到第46章-如何建立职业,反复听了三遍以上,感觉到感悟良多。
上一份工作离职时,羞于表达,也不知道该如何为自己发声,被问及无论如何要走的原因,难以启齿。听了这篇文章后,心里才恍然,其实自己已经想的这么明白了,只是无法明确说明罢了。
在职期间的一切不适:茫然不知、习得性无助、缺乏目标感和成就感,归咎到底,是缺乏了职业认同。
心理学家范伦特(George Eman Vaillant)说,职业认同有四个标志:胜任感、承诺、报酬和满足感。
@《自我发展心理学》-陈海贤
这段话就像是解答了我内心难以系统化陈述的文字一样,让我豁然开朗。我简单的绘制了一张漫画笔记,将海贤老师所讲的这四个方面,用我的理解去呈现和复述:
胜任感
首先是你能否够胜任这份工作,然后它是否能带给你成长和成就感。
这个很好理解,但它绝非是名词字面上的简单,并不是说能够完成这份工作就是胜任感。还需要从中得到成长,感受到成就感,后者虽然是从前者而来,个人认为却比前者重要的多。
承诺
你对工作是否拥有某种忠诚,在你心里这份工作是否重要。
海贤老师举了个例子我认为已经能够说明,他说他在做很多事,写作、教学、做教育机构的顾问,但被提及是做什么的时候,他依然毫不犹豫的回答:是一个心理咨询师。这就是对自己职业的忠诚的情感体现。
报酬
你的付出和工作给予你的回报是否对等。
工作是互惠互利的过程,不必羞于计较报酬,当他能够赋予你一定的意义和资源后,或许能够适当降低对回报的期望,但回报和付出一定是在一个范围内相对平衡的。
满足感
这份工作是否与你的人生故事相匹配。
这个似乎有些抽象,似乎前面三个关键点都可以理解为满足感,但这都不是你生命本质的满足感。当时我在与总监谈话时,最能说服他离开的理由就是:“做这份工作我找不到意义感,有时候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每个人心理都有一个人生故事,也有自己的内心期望,它很轻很轻,需要你静下心来认真去听。这份工作如果能够嵌入到你的人生故事中去,符合你内心期望,它就是能够给你带来满足感的。
最后复述一下海贤老师的职业层次:
职业有三个层次:生计、事业和使命。
生计代表的是一种你被压榨、被逼迫、不得不为的关系;
事业代表的是一种平等、稳定、互惠的关系;
而使命呢,则变成了一种你为职业对象服务、奉献,甚至牺牲的关系。
@《自我发展心理学》-陈海贤
不知道你位于哪个层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