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了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一方面感叹作家的文笔之妙,尽管文字质朴,语言平淡无奇,充满了口语化,却让人看后倍感亲切,忍不住思索自己的人生。一方面感慨于小说人物的生活状态。这篇小说虽以生活流式记录了小林一家的琐碎生活,却反映了人在理想与现实中内心的矛盾冲突。
小说的素材选取和人物塑造非常接地气。尽管书中主人公生存的年代和我们现如今的年代隔了近半个世纪,但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的琐碎却并无二异。作者的小说写作在我看来是用放大镜观察生活,把细小的生活琐事放大来看,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每个细节也看清了人内心的纠结、挣扎、复杂。
书中人物不管职位高低、身份贵贱都各有各的苦与乐。他们都是为了生存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而悲喜。看似光鲜的背后都有诸多的不易,因而书中大部分的人都把日子过成了一地鸡毛。
这是一部非常耐人寻味的小说,虽说讲的只是些许生活琐事,但我看到的,是生活与理想相遇的时候我们又能不能坚守自己的内心呢。
文章记述了主人公小林的生活全貌。一开始刚踏入工作岗位时的小林还是个不修边幅,不懂官场为人处世,不懂人情世故,不想着积极进取的“四不”青年。经过三年的职场和现实婚姻生活他发现别人都升职、有房子、有钱的时候,他却还在原地踏步,本来他还有理想有追求的,但最终也不得不因为经济条件差而帮着曾经是一个诗人的同学卖白板鸭。
他从有理想有追求变得世俗而堕落;从不愿送礼到最后自己也享受着查水表老头送来的微波炉,在《一地鸡毛》中,完成“蜕变”的不仅是小林,还有小林的妻子,短短几年由温柔婉约的女大学生变成偷水的家庭主妇,生活的琐碎和重压,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已经将他们那时的梦想磨得粉碎,生活中无非剩下好单位、与保姆的冲突、买菜、给女儿找好学校等等。
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都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正是源于这种认知,他才会把自己的日子和生活过得越来越缺少梦想,越来越像一地凌乱的鸡毛。
看到这,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有很多时候真的很难保证自己能不免俗地站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候而不至于趴在那一地鸡毛上。年轻的我们仍会嫉恶如仇,看到一些黑暗的事,我们也会义愤填膺地想尽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些事,即使我们可能知道这些力量微不足道;看到一些人急于拙劣地展现自己的时候,我们会投向不屑的目光。可能在他们眼里,我们是幼稚、天真,那同样地,他们在我们眼里也是投机取巧。我不敢说哪个高尚哪个卑鄙,因为我也不能保证自己以后不会变成那一片黑压压的蚂蚁中的一员。
如果做不到“十年饮冰,难凉热血”,那我宁愿变得慢一点再慢一点,我不愿那世俗的外衣那么快地就遮蔽了我那些看起来无谓的精神追求。
希望我们不会变成这样的人——整天在一地鸡毛里面挣扎、忘了自己的精神追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