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过年,是一种民间习俗,我们这里习惯在除夕的前一夜洗澡,寓意着辞旧迎新,洗去污秽,迎接新年的到来。这一天,不管大人还是小孩从头到脚都要洗得干干净净。
儿子去他舅妈家里已经有几天了,我在赶去的路上打去电话,他外婆告诉我,儿子正在洗澡,我到了后,他刚刚洗完澡从洗手间出来,我帮他把内裤洗了,然后将他换下的衣服塞进了滚筒洗衣机里。
吃完饭,我和老公又开车从弟媳家回来,也各自洗了澡。
我不禁想起小时候,洗个澡远比现在麻烦,不像现在这样,拧开水龙头就是热水。
尤其是去外婆家过年,每当过年的头一天晚上,外婆和妈妈吃完饭仍然会待在昏暗的厨房里,一边说着永远都说不完的话,一边洗碗、收拾厨房,还一边烧着开水。
那时烧的是柴火,印象中,在灶口添柴的地方总是吊着一个黑乎乎的水壶,看不出是铁壶还是铝壶。
灶台上有两个灶坑,灶坑之间另有一个烧水的“闷(读问)潭”,“闷潭”似乎很深,我那时曾试着把我的手臂往空了的“闷潭”里塞,整个手臂都可以塞进去。“闷潭”上罩着一个黑漆漆的铁盖子,铁盖子有点像花鼓戏里的锣,每次把盖子盖上去的时候,总会发出哐当一声,但是盖子的颜色却没有锣那么亮,看上去倒是跟马路上的井盖一般。一顿饭的功夫,“闷潭”里的水也就变得滚烫的了。我试着去揭过那个盖,手刚碰到就猛地缩了回来。
通常,我吃完饭都是窝在房间里看电视,等着妈妈叫我洗澡。
外婆家没有专门洗澡的地方,洗澡的地方就是茅厕。
厨房的小门后面,有一个臭哄哄的猪圈,猪圈的旁边有一条狭窄的过道,推开一扇嘎吱作响的门,就到了茅厕。
茅厕里的灯光非常暗,进门的墙边放着两个高高的尿桶,那时候,我的年龄尚小,总觉得尿桶太高了,而且还湿漉漉的,感觉非常糟糕,还不如公共厕所,所以,我在外婆家很少上厕所。
洗澡的是一个木制的“脚盆”,虽然叫“脚盆”,但是大小却跟现在的足浴盆不一样,直径大概有一米的样子。
洗澡就坐在“脚盆”里,也忘了是用什么东西洗澡,好像用的是“臭”肥皂,跟现在洗衣服用的“雕牌”肥皂差不多,那时候很多人用“马头”肥皂。
浑身搽一遍肥皂,用一条毛巾从上往下擦洗一遍,再从旁边的小木桶里舀几勺水往身上淋,用毛巾擦干水,坐在一旁的凳子上,穿好衣服,一个神圣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头发一般在白天就已经洗完,在门口的屋檐下,有一块高出院子的台阶,站在台阶旁边,弯着腰,有时是妈妈,有时是姐姐或者自己舀水,往头上淋……
那时,洗澡真的很不方便,所以洗得也不勤,洗岁也就显得特别郑重,甚至还有了一些仪式感。
现在洗澡很方便,洗岁的意义仍然在,每个人都期望着在新的一年里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洗岁的仪式感也仍然存在,发际的清香阵阵袭来,但愿今晚做个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