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人间四月天的四月是农历还是阳历,很多人弄混了。其实不论是唐代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还是近现代作家、诗人、建筑学家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说的都是农历四月,农历四月份大致是阳历五月份,
阳历四月份时,大地的桃花、杏花、李花等竞相绽放。可是高山上的桃花、杏花和李花,因为气温低的原因,要到农历四月(也就是大致阳历五月份)时才开放。上面白居易的诗从地理学和气象学的角度而论,表现了平地与高山气温的差别与变化
而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中的四月指的也是农历四月。因为那时中国人习惯于农历纪年,尽管新文化运动对当时的作家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作为一种习惯也是较难改变的,更何况“人间四月天”更有一种“人间四月芳菲尽”诗的意境。
引申一下:古人把“孟仲季”用来表示兄弟姐妹的长幼顺序。还可以表示季节,一年四个季节,一个季节三个月用孟仲季来代表,比如孟春、仲春、季春。现在是阳历四月初,农历三月初,正好是季春的开始(春季的最后一个月)
农历四月(阳历五月份)处在春夏之间、是夏季的第一个月份,称初夏或者孟夏。
而在商周时期“伯”是兄弟之长,而“孟”是姐妹之长(孟姜女不姓孟,她是姜家的大女儿)
而“伯”、“孟”发展至汉时变为了嫡长子与庶长子的区别,并且被一直沿用。
兄弟三人,则称“孟、仲、季”或者“伯、仲、季”。兄弟四人,称“伯、仲、叔、季”。如果是有五个兄弟就用:“伯、仲、叔、季、少”称呼。
从人间四月天到“伯、仲、叔、季、少”跨越有点大,不过还是喜欢四月这整个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