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的“坏脾气”。
第一种情况就是,在宝宝处于运动能力发展时期,他们会有非常强烈的运动和探索的需求。
有位妈妈和我说,她的宝宝总是喜欢自己架起凳子爬到桌子上去拿东西,爸爸妈妈因为担心孩子会摔倒,于是好心把凳子拿走,直接把桌子上的东西递给了孩子,这时候,孩子却发起脾气来!
其实,孩子们会很渴望扩大自己独立活动的范围,不断去尝试一些新的事情。这就是我们之前说的“用身体探索世界”的概念。
正确的做法是,首先确定孩子的活动是否安全。如果凳子没有架稳,父母帮孩子把凳子架稳;如果孩子拿的东西有危险性,比如说玻璃瓶、开水壶什么的,爸妈可以先收好,让孩子去拿那些比较安全的替代品。
其次,要用鼓励的眼神观察孩子的活动,当孩子向你们发出明确的求助信号时就伸出援助之手,温和地告诉孩子实现目标的方法并做示范,然后静静地等待孩子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最后,当孩子成功实现了目标时,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拥抱和美好的微笑;如果孩子失败了,也不能马上代替他去做,而是应该鼓励他重新来一次,这样可以保护他的自信心。原则就是:“不要因为担心的牢笼而束缚了会飞的孩子。”
第二种情况就是,当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时,如果他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也会发脾气。
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警告孩子:“不能抢其他小朋友的东西!”可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手中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们会把父母的教导忘得一干二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东西抢过来。
其实,孩子在两三岁就有了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个时候,心理学里所说的“第一反抗期”就出现了。这个时候,孩子会向父母宣告“我的地盘、我的事情,我做主!”
我们如何满足孩子的需求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活动,特别是扮演社会角色的游戏活动,来满足孩子参与社会生活活动的需要;其次,持之以恒地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或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表扬孩子的具体行为,以体现孩子“很能干”的价值感;最后,父母充分了解孩子的优点及爱好,以民主的教育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爱好,发挥孩子的优点,以满足孩子的成就感。
除了以上两点以外,还有一种孩子可能会发脾气的情况,就是他们的情绪控制力差。
在儿童时期,孩子年龄越小,情绪控制能力越弱,一旦有不如意的事情,他们就会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吵嚷哭闹是他们的主要表现方式。
情绪管理三部曲:
第一步,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他识别自己的各种情绪。父母在生活中需要随时指出孩子的各种情绪,快乐、愤怒、伤心、害怕、自豪等,不断丰富孩子的情绪词汇库,比如说:“宝宝,你刚才很生气对不对?”“你刚才是不是很害怕?”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当孩子很生气时,他会对这种情绪识别反感,完全不听,父母可以等孩子平静下来后,再去聊刚才的感受。
第二步,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随时品味生活中美好的细节。比如,我们走在路边,常常看到夕阳的颜色,有时候是红色的,孩子会说有草莓的味道;有时候是金色的,孩子会说是橙子的味道。冬天下雪了,孩子会说树上好多的棉花糖,我们住在冰雪王国里。这个时候,父母也应该用孩子的观点和孩子一起看这些事物,这样做会激发孩子很多积极的元素,并且可以让他们通过想象让自己更加快乐。
第三步,让孩子不做“被情绪绑架的人”,教会孩子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父母也需要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如果我们因为跟孩子无关的事情有了消极情绪,那就跟孩子说:“妈妈这会儿因为别的事情心情不好,所以妈妈先自己待一会儿,等心情好了再跟你玩。”这样,孩子也可以学会:当他有消极情绪时,也自己先冷静一会儿,练习自己去处理;他也会意识到,有消极情绪不是什么错事。如果你的消极情绪和孩子的消极情绪有关,等他情绪好了,跟孩子说:“你知不知道,你哭闹的时候,妈妈真的很烦,而且你一哭,也耽误了自己的时间,你早点儿过来吃饭,就可以多玩一会儿了,这样多好啊!”
总结
作为父母,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首先需要承认孩子情绪的合理性,找到他们发脾气背后的需求,然后再通过这些需求,有针对性地去满足他们。我相信,如果你们能做到这些,孩子也会在成长中慢慢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成为一个“不被情绪绑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