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因为内心有太多的东西,也许因为有几件事都需要做,我忽然间写不出东西。
实现一个梦想需要多久?
到底做自己有多难?我们真的没机会做自己吗?
这两个问题在此时此刻浮现在我的心头。
1 心动念起
“丹丹姐,我们一起做个演讲,以“向死而生”可好?”
2月13日夜里,收到丹莹这条信息的时候,我正在回复一个小伙伴的信息,她正在陪伴因癌症手术的妈妈,我希望在她这个艰难的时刻,能够让她知道有朋友陪着她。
“好“,我回复道,“因为知道终将要死,所以不敢忍辱偷生,关于这个话题,我也有话要说。”
于是,一场活动就这样确定下来,时间定在2月底。
“我想要和朋友一起做一场‘向死而生’的演讲和分享活动,希望借此唤醒人们好好活自己。” 我发出消息给那位在医院陪伴妈妈的小伙伴,然后安然入睡。
隔天,丹莹说邀请了傅蓉老师进来,我与傅蓉老师一天前刚认识,她是一位专业的健康管理师。丹莹说傅蓉老师自己有过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并因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本能的觉得,这是一个好故事。
2,念起身动
三个人一拍即合,约在12月16日下午见面。
就在那一个下午,活动时间、活动主题、活动流程、活动面对的对象、成本核算、需要做的具体工作,相关负责人,完成时间等在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中跃然纸上,并当场联系去看了场地。
记得梁宁老师在得到上讲产品思维时说过:名字是最短的咒语。
三个创业初期的女性,带着自己的故事,念出了同一个咒语“向死而生,活自己”。
活动定在了12月23日下午。我们只有一周共7天的准备时间。
3,打怪升级
我相信那一刻,三个人心里都是忐忑的,不确定的,我们预计100人会参与这场活动。
非常快速的,周二招募文案和海报已经完成,开始招募活动参与者。
对我来说,这是繁忙的一周,要照顾还没有开学的儿子,周三有一场固定的读书会,周四有一场线上分享,要为另一场3月初的活动选场地,为即将开始的市区读书会确定场地已经准备文案。这么多的事情,或许我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招募和完成自己分享部分的准备。
我有点退缩了。
拿出纸和笔,我开始书写,开始去联结自己的内在,去看自己的初心,随着一个又一个的担忧从笔尖流淌到纸上,我的心越来越平静。
周四的中午,我收到丹莹的信息:招募的文案阅读量超过1000人,只有几个人报名。
我内心再一次又了退缩的念头,“这次活动失败了”,我脑海里又个声音说。我觉察到了,并选择对这个念头微笑。
看到三个人的小群里丹莹在发自己的一些思考,为什么那么多人看到只有几个人报名?我们的文案不足以打动人心?
回到家里,我熏上檀香,放了一段音乐,让自己放空,静坐冥想。我看向自己的内在,我看到自己在台上分享,我看到坐在台下听我分享的小伙伴,他们眼中闪着光芒,我甚者看到了桌子的摆放方式,桌子盛开的鲜花,以及白衣黑裙的自己在人群中笑的那么畅快。
冥想中,我给自己讲了一个故事。这是我常用的方式,去活一个好故事,而不是去实现一个目标。冥想则能帮我放空自己,让故事浮现。
三个小伙伴在群里讨论着要修改的部分,要重新表达的内容,周四的下午,我们更新了我们在互动吧的招募文案。
跟花艺师沟通了我想要表达和呈现的感觉,请她为活动定制6束鲜花;跟摄影师确定了活动的时间和活动拍摄的要求。
该做的已经做了,能做的也已经做了,剩下的交给宇宙。
我安心的准备着自己分享的内容,以及我想要呈现给大家的所有的信息。以款待自己的心去款待到场的每一位朋友。
4 呈现
周六的上午我11点到达活动现场,跟随后到达的小伙伴一起,调整桌子摆放,调试现场设备,最后核对流程。
然后迎接大家的到来。
现场来了40位朋友。
活动开始。
活动以死亡冥想开始,到从身体上讲死亡是什么,再到我们在人世间的生活、努力、拼搏,最后穿越死亡,看到真正自己想要的,自己想要活出的那个自己,放胆豁出去。
三个小伙伴以自己的生命故事唤起了现场小伙伴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故事。有眼泪、有欢笑、有思考、有忠告,每一个故事都值得敬重。
活动结束后,大家仍然处于对活出自己的交流中,我却因为别的事情提前离场了。
5,复盘
回顾这场活动,一个感悟、三个女人,七天时间,我们完成了。我看到了自己的勇敢、坚持、执行力、穿越障碍的决心。也看到了小伙伴们的支持、坚定、直面自己的勇气,以及活出自己的决心。
中间有过想要放弃,有过忐忑、有过挣扎,最后大家还是坚持了下来。
我特别欣赏丹莹在招募面对挫折的时候,她的淡定和直面自己,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果断和坚定,我也特别欣赏傅蓉在整个过程中,积极主动,是她把我们的讨论做了记录整理、并用表格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以保证每一个步骤按时完成,她就像流水一样柔软而有力,让你安心。我也看到自己的笃定,那股内在生出的力量,让我面对任何状况都能迅速回到自己的中心。
从这场活动中,我也看出:
1,背景音乐和冥想音乐的选择,让我看到自己关于音乐方面感受力的缺失。
2,看到傅蓉老师和丹莹的PPT,让我看到自己在做PPT方面的不足。
3,彩蛋的部分之后,我看到自己给予的方式有些欠缺,只是想到了给更多的人,反而没有考虑到最后能够实现的机会。
4,招募过程中的挫折,让我看到文案中最重要的是要讲一个好故事
5,现场的分享,让我感到自己在回应别人时候的欠缺。
然,还是想对自己说,完成比完美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