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梗概
今天介绍几位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喜欢慈善活动的企业家。当然,我们不能说慈善就能够拯救世界。安德鲁·卡耐基试过,他想让各国首脑不要打仗,但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爆发了。我们也不能说这些慈善企业家都没有缺点,他们的有些做法会让有些人觉得不舒服。但是,他们对慈善的关注值得我们深思。你不必非要信仰一种宗教,才会激励自己做慈善。事实上,这几位维多利亚时代的企业家也深受当时的进步思想影响,他们相信社会是要进步的,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尽自己义务的职责。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像电影《华尔街》里那样宣扬"贪婪就是美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的企业家要有更清醒的意识,企业家不过是社会财富的管理者。懂得了生财之道,还要学习"散财之道"。
知识内容
1. 马克斯·韦伯谈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
说到宗教信仰和资本主义,你一定听说过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影响很大,但争议也很大。我来给你用大白话介绍一下韦伯的思路。
很多读者会犯一个错误,他们觉得韦伯认为,新教伦理带来了资本主义的兴起。韦伯并不是这么说的。你再仔细看看他的书名。书名叫《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资本主义精神,而非资本主义。所以,韦伯想解释的是,一种宗教信仰如何改变了传统的思想,形成了一种和资本主义契合的新思想。
传统的思想是什么呢?人当然都喜欢钱多,也知道多干活才能多拿钱。但一般人的想法,干活是为了拿钱,拿钱是为了花钱,花钱是为了享受生活。如果干活太累,挣钱不多,那我何必苦哈哈地干活呢?也就是说,挣钱这件事,差不多就行了。这种传统的思想是一种非常健康、理智的生活态度。
但用这样的态度去发展资本主义就不行。资本主义要求资本不断积累,不断扩大。为了投资,就得储蓄,为了储蓄,就得砍掉一部分消费。投资的结果当然是钱更多了,但是,钱多了你也不能花掉,你还得进一步储蓄、进一步投资,也就是说,你必须为了挣钱而省钱。这不是有毛病吗?
怎么克服人们的思想障碍呢?按照韦伯的说法,新教伦理就大显身手了。他讲到,新教中的加尔文教派有一种很奇怪的理论。按照这种理论,尘世间的大部分人都将毁灭,只有少部分选民将得永生。如果你多给上帝上供,是不是就能被选中呢?不能的,谁被选中,是命中注定,而且是不可更改的。你肯定知道自己是不是上帝选中的幸运儿,那怎么才能知道呢?问上帝?他老人家才懒得搭理你呢。只有一种办法,能够让你近似地猜测。按照新教的另一位领袖人物马丁·路德的说法,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天职"。也就是说,你的工作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服从上帝的安排。你是为了荣耀上帝。于是,如果你的工作特别成功,那很可能不是你的功劳,而是说明,你是被上帝选中的。洛克菲勒曾经说过,"我赚钱有如神助"。现在你就应该明白他在嘚瑟什么了。
于是,我们看到一种很奇怪的资本主义精神:你必须努力工作,工作赚到的钱不能花掉,因为上帝不喜欢看到你享受尘世间的荣华富贵,于是,你必须把钱都投资,然后再挣更多的钱,还得乐此不疲,还得觉得与有荣焉。
2. 死于富有是一种耻辱
所以,你看,宗教信仰是会改变人的行为的。我们今天介绍的布兰德尼的这本书,就介绍了一批事业成功,但却不是为了赚钱而赚钱的企业家。这里面就有你熟悉的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
安德鲁·卡耐基12岁的时候跟父母从苏格兰移民到了美国。他们家家境清寒,卡耐基曾经当过看管蒸汽机的学徒、电报投递员等。他当电报投递员的时候,每天都在睡觉之前背诵每家公司的名字,还能记住每家公司都在哪一条街道上。16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了摩尔斯电码的专家,据说他是美国第三个不用读内容,用耳朵就可以听出电报内容的人。他的敬业精神给宾夕法尼亚铁道部门主管托马斯·斯科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把这个小伙子挖到自己的公司。在斯科特的栽培下,卡耐基一路高升,而且通过投资赚到了很多钱。他敏锐地意识到迅速发展的铁路行业对优质钢铁有大量需求,于是开始建造钢铁厂。1901年,他把自己的钢铁厂以4.8亿美元卖给联合钢铁企业的摩根。交易完成之后,摩根庆祝卡耐基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其实,卡耐基在30多岁的时候就曾经想过退出商界,专心从事慈善。到了66岁,他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在其余生,卡耐基希望能够把自己的财富散尽,他说"死于富有是一种耻辱"。遗憾的是,由于每年产生的利息太高,他到头来也没有办法把钱财散尽。有钱人的烦恼,真的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卡耐基修建了两千多家图书馆,兴建了匹兹堡技术学校,也就是现在的卡耐基-梅隆大学,成立了一个奖励英雄行为的基金,他甚至想通过一己之力捍卫世界和平。他一生出资了20多亿美元,创办了20多家基金会和机构。卡耐基曾经写过一篇《财富福音》,他认为富人应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卡耐基说:"如果死时留下带不走的财富,或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推卸给别人,那就没有任何价值。《财富福音》只是在回应耶稣基督的教导。它呼吁富豪们在回归大地的怀抱之前,以高尚的方式用他们所拥有的财富来帮助穷人,给后人做一点贡献。"
卡耐基做了很多善事,但他有一点颇有争议之处。他对穷人很好,但对自己的员工就说不上仁慈。他的钢铁厂工作条件很糟糕,给工人的工资很低,工作时间又长。他的确给工人盖了图书馆,但工人也有抱怨:一天工作12个小时,哪里有时间去图书馆看书?卡耐基的赫姆斯泰德公司想要裁掉四分之一的工人,减少工人工资,工人起来罢工,资方和工人爆发冲突,5名工人死亡,300多人受伤。卡耐基给厂长发了一封电报,表扬他"坚定地站出来之后,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布兰德尼这本书中,介绍的另外一位企业家,乔治·吉百利在这一点上就比卡耐基做得好。过去,巧克力是上流阶层才享用得起的高档产品,吉百利公司让巧克力飞入寻常百姓家。他们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是英国第一家能合法地用"纯正"标榜自己产品的公司。
由于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公司不得不从拥挤的市中心迁址。乔治·吉百利买来一块牧场和林地,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新工厂是吉百利和一个年轻的建筑设计师共同设计的。工厂车间宽敞明亮,还有板球场、足球场和公园,后来又修建了游泳池、音乐厅和演讲厅。吉百利公司是英国第一个拥有私人医生的公司,后来还给工人聘请了牙医。为了检查暖气是不是够热,乔治·吉百利会跪在车间的地上试温度。工人的家就在工厂旁边,是乔治·吉百利设计的"模范村庄",每家住户都有个大花园,里面有菜园、花坛和果树。花园里的产出,就值每个住户的房租了。
当然,和其他慈善家一样,乔治·吉百利也有自己的规矩。比如,他单独分出了男工的走廊和女工的走廊,让他们没法见面。他不雇用已婚的女人,理由是这会助长懒惰的男人靠妻子的工资生活,成为游手好闲的懒人。有些人难免会觉得这是一种家长式的作风。的确,这是很多慈善家多多少少会有的毛病,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想方设法也让别人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