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那是最平常不过的事,回家打开电视机就可以,想看什么台就看什么台。在我小时候,电视是奢侈品。也没有那么多电视节目可供你选择,有的看已经是很不错了。
当时整个生产队里只有一台黑白的14寸的飞跃牌电视机。因为没有专门的活动室放置电视机,平时就放在位于生产队西侧的庙里。说是庙,只能说曾经是庙。听老人讲,原来这里是一座小庙,后来破四旧的时候把和尚赶走了,里面的菩萨也全部毁掉了。因为是小庙,也没有啥名气,毁就毁了,现在也没人想到会去重建之类。当我小的时候,就剩下一间屋子而已。墙面就是用最普通的白石灰刷的,由于平时也没有人打理,已经斑驳不堪了。有些墙面石灰都已经脱落,露出里面灰色的砖头,与墙里的柱子之间也有很多缝隙。每当太阳下山时,夕阳可以穿过这些缝隙,有阳光可以照进房间。房间不大,大概只有40平米的样子。因为只有一台电视机,屏幕又小,一般坐在前几排的可以看清,后面就只闻其声,屏幕上演了啥就只剩下大概的影子了。为了争取坐在前面几排,每天傍晚一吃完晚饭,你可以看到几乎是每家的小孩拿着各家的凳子去占座,有小板凳,也有长条凳,方向直奔电视室。当然队伍里也有不少老年人,真正的青年人一般愿意站着,也可以说是发扬风格,给小孩子和老年人留位置。当然有时为了位置的前后,先来后到的也闹过矛盾。因为仅仅是占座,不是你去了就能看电视了,很多时候去得比较早,电视还没节目呢。那时的电视白天没有节目,到了晚上六点半以后才有,所以去了早了没用,无非也是大家唠唠家常,小朋友们打打闹闹罢了。
当时的电视节目主要有三类,一是新闻;二是动画片;三 称之为正片(包括各种曲艺,电影,电视剧)。一开始就是新闻节目,大人们或许会仔细看。小孩也不懂上面讲了啥,有时大人会说一说。所以播放新闻的时候是最嘈杂的时候,关心的人不多。毕竟是农村,自己的一日三餐有时还没着落呢,国家大事那是人家当干部的事,和小老百姓没有多大关系。接着新闻后面的就是动画片了,国产动漫也有,但主要是日本动画片。记得看过《大闹天宫》、《我是小溪流》、《小蝌蚪找妈妈》《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等等。这时整个电视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开始认真的观看。小孩子一般看完动画片后就陆陆续续回家了,后面剩下的就是老人和青年人了。看电视的矛盾就在这两代人之间发生了。就一台电视机,但电视频道当时有三个:中央台,上海新闻频道(就是8频道)和十四频道。每个频道播放的节目不一样,有时难免就会闹矛盾。
在我的记忆中曾经有一次由于观看的频道不同,青年和老年发生了比较激烈的冲突。当时电视剧在热播《姿三四郎》,小孩子也比较喜欢看,更何况青年人。当时我们小孩子还模仿电视剧里面人物的功夫,用手掌去劈瓦片,劈砖头。劈瓦片没问题,但是砖头就出事了,有些小孩还不小心弄得骨折。所以大人们对这节目也有点反感,怕小孩学坏了。而当时同期播出的还有一些戏曲片,我们当地人称之为老戏。主要就是京剧,沪剧,越剧,锡剧等等戏曲。这样的节目进度比较慢,咿咿呀呀的哼了半天,青年人一般都不愿意看。如果戏曲和电视在一个频道,那问题不大,只是一个先后的问题,那你就等着呗。但一旦分在两个不同的频道,那矛盾就引发了。记得当初一个频道放的是《姿三四郎》,而另一个频道播放的是锡剧《珍珠塔》,一开始放了一会儿电视剧,到播放时间点的时候,老年人把频道调到戏曲,一会儿青年人又调到电视剧,这样来回了好几回。当初电视机改换频道是旋转式的调谐器,而且还是档位的感觉,变频道时会发出咔哒咔哒的声音。那天某个姓孙的老人急眼了,把频道转过去后,愣是把那个调谐器拔下来,这样作为青年人一方来说已经无法再变频道了。这样的场景虽然发生的机会不多,但即使偶尔发生也很伤感情。大约过了2年,生产队里又买了一台电视机。老电视机还放在那个破庙了,而新电视机,20寸的新电视机,放在村庄东面的仓库里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青年人和老年人的矛盾。青年人自觉的往村东走,看自己喜欢的电视电影,老年人也主动的往西走,看他们喜欢的戏曲古装。
这样看电视的情景持续不长,到了90年代以后,大家的经济富裕了,买电视机的人家也多了。电视机也有黑白变成了彩色了,电视节目也丰富多了。生产队的这两台电视机就慢慢的被人遗忘了,曾经热闹的电视播放室也逐渐冷落,到后来就撤销了改作他用。但每当看到电视中播放的那些经典节目,还是时不时会想起自己小时候整个村在一起看电视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