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们善良淳朴,有着朴素可爱的「购物观念」。
我来自苏北农村,我们那里有句话,自嘲时经常搬出来:「农村人不识货,就拣大的mo」。mo发第四声,意思是往家里搬。
为什么想到这个呢?因为忽然一下为知识付费有了星火燎原之势,想想外婆如果知道现在他外孙在北京跟人聊天还收钱,写了一些字竟然有人打赏给虾条吃,肯定觉得他的外孙不那么善良淳朴了。
知乎的「值乎」
昨天晚上知乎推出了「值乎」这个面向微信朋友圈的H5小游戏,算是知乎第一次大规模探索为知识盈余付费的模式。我觉得有点意思,最起码比微信的「红包照片」多点意思:
- 为内容付费
- 付费后不满意可以「差评」
- 前两条规则,可以奖励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分享,一定程度上打击段子手、抖机灵
- 最起码,不会像「红包照片」造成视觉污染
这里是售后服务
我也发了这么一条内容。有好几个人觉得「不值」,我觉得需要做好售后服务,2块钱也是钱,即使在愚人节也不能坑人。价值观就是这么硬!哈哈
所谓「主动」,不是行为主动,而是思维主动。
有人点了「不值」,很可能认为我是在讲段子,可能是认为「主动」修饰的是行为,而忽略到学习成长,最终目标是思维提升。很明显,我是在谈思维。
主动阅读,才能读完不忘
曾经,一个朋友坐在我身旁,用悲哀的神情、疲惫的语调,讲了一个悲伤的故事:
我发现自己一年读了很多书。
但是,回想起来,就像溪水流过石头,太阳一晒小风一吹,结果什么也没有留下。
这个故事如此真实,想起来如此令人伤心,别跟我扯什么「你吃过的饭虽然都拉出来了但是无形中塑造了你这个人」这种鸡汤。因为读完一本书没法用自己的话说出点东西来,和吃饭的消化吸收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偷换概念不好。
主动读书,最起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 目标分解:最起码每天有半小时的纯阅读时间,我的习惯是睡觉前看一会Kindle;做到这一点,一年读24本不在话下,甚至能读完52本;
- 不停留在输入阶段:边读边标注,读完后导出到Evernote写成一篇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对特别重要的文章或书,使用OmniOutliner来进行拆解式学习;
- 读的过程动脑子:读书的过程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有快有慢,思考到底我现在看到的内容在讲什么(提取概念、5W),和我过去的认识有何异同(建立联系),以什么方式解决什么问题(建立思维模型),并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扩展知识体系);
- 总结自己的读书方法论:没有人天生会读书,零零散散接受的「读书方法」往往害人不浅(例如,过度强调速度、扫读),必须自己针对「如何读书」进行同主题阅读,去通过阅读实践结合理论思考、经验总结,建立自己的方法论。一句话,必须自己能指导一个小白来「如何读书」;
- 不要一个人悄悄读:主动和家人、和志同道合真·朋友们谈论这本书。如果没有这样的朋友,那就现在开始加入这样的群体;
主动学习,才能学得高效
学习时,脑筋「主动」转起来尤其重要。
学习,就是将外部的信息转化为自己脑子里的知识。
为什么有的人吭哧吭哧学得很苦很累但是结果并不好?为什么有的人学得时间更短、玩起来更疯,但是效果却很好?其差别就在学习者是否「主动」。
关于高效学习,我以前写过一篇介绍文章(请移步这里》插入链接),以后我会对此结合CPA、英语学习等实例展开,形成全套学习方法论和行动计划。
简单说,有效学习可以归纳为下面的五步法:
第一步,提取概念;
第二步,建立思维模型;
第三步,建立联系;
第四步,理论联系自己的实践,解决现实问题;
第五步,新知识整合到已有知识体系,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那么,主动的学习者,最起码主动在这几个方面:
- 学东西时最起码主动琢磨这个东西是什么;
- 主动建立该领域的知识体系;
- 主动输出:写东西、和别人讨论、甚至去「教」别人。有句话很对啊,「教是最好的学」;
- 主动学习「如何学习」
- 主动思考「为什么要学习」
总有一天
那么,这条经验到底值不值2元?因为这些文字一不能吃,二不能喝,肯定有人觉得为这个付费完全是浪费钱。
同样不能吃,不能喝的,还有那些软件。但是,我相信有一天,人们手机里购买App工具的支出会超过iPhone本身,电脑中正版软件和内容的支出会超过Mac本身。我身边已经有三个这样的人了。
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买东西不能再「只拣大的往家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