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里克·巴克曼代表作《外婆的道歉信》书中,他以七岁女孩爱莎的视角,讲述了一群人从各自沉沦,到相互治愈的故事。
他们满在痛苦中怀着希望,鼓起勇气,斩断了往事的锁链,走出了可怕的炼狱。他们经历过被排挤的无助,遭背叛的痛苦,失去亲人的绝望,每个人心底刻下了深深浅浅不一的伤疤。然而,当伤疤慢慢结痂,刺骨的疼也仿佛渐渐消退!
生命是时刻不知如何是好
但没有人能全身而退
爱莎、外婆和妈妈都住在同一栋公寓楼中。这栋楼是外婆年轻时买下的,它外观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对公寓住户来说,就是一座“失意人收容所”。住在这里的人,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往,和难以言说的伤痛。
爱莎年仅七岁,性格孤僻、沉默寡言。离婚后各自组建家庭的父母,都对她疏于照顾。得知妈妈与继父的孩子即将出生,她更是担心自己会被抛弃,时常躲起来偷偷痛哭。只有面对住在自家隔壁的外婆时,她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撒娇、胡闹。
在外人看来,外婆过得潇洒自在,令很多人羡慕。但实际上,她过去常年在外奔波,与女儿感情疏离,关系紧张。直到爱莎出生后,女儿也常跟她吵架,责怪她没有尽到做母亲的义务。
住在外婆楼下的,是生活优越的家庭主妇布里特·玛丽。她衣着光鲜,总是摆出一副富太太的架子。但只有熟悉她的人才知道,她大半辈子都活在被忽视、被抛弃的阴影中。
布里特·玛丽家的对面,住着一个爱穿黑裙子的女人。一场海啸夺走了她的丈夫和孩子,也抹去了她生命中所有的色彩和欢乐。
与她相比,二楼的莱纳特和莫德夫妇,看起来要和善、亲切很多。但他们有一个恶魔般的儿子,吸毒、赌博、家暴儿媳和孙子,几乎无恶不作。
一楼的“怪物”,看起来高大魁梧、凶神恶煞,实则比谁都胆小。他曾被迫参军入伍,留下了严重的创伤后遗症,一直拒绝与外界接触。
这里的每个都曾与生活厮杀过,都多多少少带着一身伤。正如作家木心所说:
“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最可怕的不是一时的苦难
而是一辈子把自己活成孤岛
外婆既是公寓的主人,还是大家的救命恩人”。她从战场领回了沾满鲜血的“怪物”,又从海啸灾区带回了伤心欲绝的穿黑裙子的女人;她救下了车祸后奄奄一息的布里特·玛丽……她拯救了无数饱受战争、暴力和灾难折磨的人。
外婆以为,这群各怀心事的人,会在安定舒适的环境中渐渐淡忘痛苦。可任凭岁月流逝,世事变幻,他们始终走不出破败的过往。
布里特·玛丽偏执地憎恨着这个世界,变得愈发尖酸刻薄;穿黑裙子的女人是个心理治疗师,帮很多人走出了困境,却治愈不了自己的心病;莱纳特和莫德夫妇,在离开旧房子,摆脱儿子的威胁后,依旧不敢放松警惕;“怪物”则害怕与人接触,白天从不出门,也不跟左邻右舍打交道。
村上春树说:
“有些人的心,是世界上最令人绝望的牢狱,那是他们囚禁自我的牢狱,并非被人凭借暴力关进去,是自己走进去的。”
很多人过得不好,并非命运太过残酷,而是习惯自我封闭。这世上,最可怕的不是一时的苦难,而是一辈子把自己活成孤岛。封闭的心,就像没有窗户的房间,只会将你拖入永恒的黑暗。
敞开心扉,走出被阴影笼罩的方寸之地,你才能在阳光下重获新生。
唯有唤醒你的自愈力
才能填补精神的缺口
爱莎八岁时,外婆不幸患上了癌症。她写下九封道歉信,要求爱莎一一按照名字送出。在外婆的鼓励下,爱莎敲开一扇扇紧闭的门,试着与每一个孤独的灵魂对话。
她去邀请穿黑裙子的女人参加圣诞聚会,还与她交换礼物。她的善意,让女人卸下了心防,开口向爱莎倾诉了自己对丈夫、孩子的思念。情感得到宣泄后,女人逐渐释怀了伤痛,脸上重新展露了笑容;她去陪莱纳特和莫德的孙子一起玩耍,与他分享玩具和童话故事。
她的温暖,给予了莱纳特和莫德莫大的安慰,消除了他们心中的芥蒂,他们与儿媳、孙子拉近了关系,还主动邀请邻居上门做客;后来,爱莎跟“怪物”成为了好朋友,鼓励他走出房间,有坏人强行闯入公寓时,“怪物”终于战胜了内心的恐惧,站出来守护了大家。
就这样,爱莎完成了外婆的心愿,为一个个悲伤的故事画上了句号。与此同时,她也在不知不觉间,学会了与现实握手言和。所有被她帮助过的公寓居民,也以各自的方式默默守护她。
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一段话:
“看看你自己,你是自由的。
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任何东西有义务拯救你。”
唯有唤醒你的自愈力,才能缓解内心的痛楚,填补精神的缺口。
受伤本身不能让你成长,受伤智慧让你疼痛,但如何面对伤痛以及用积极的方式处理伤痛的过程会让我们成长!
苦难可以摧毁你,让你一蹶不振;也可以成就你,让你愈挫愈勇。
写在最后
巴克曼在《外婆的道歉信》中说:
“悲伤和失落是永恒不变的,但如果一生都一直背负着它们,我们将无法承受。”
日子不是过从前,是过以后;眼下所有难熬的瞬间,终会成为不痛不痒的回忆。
生命是自己的,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