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寿,中国近代前期科学家,在那个任人欺凌,任人宰割的风雨飘摇的年代,徐寿以一己之力,扛起了近代科技的大旗。
曾几何时,年轻的徐寿也是按部就班,研习八股,然而:
“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
很明显,就连童子试都没有通过的徐寿,大手一挥:
“老子不学了!”
不学习八股,在封建的大清王朝,可是了不得的,当然,这里的“了不得”是指,养家糊口都有问题。可是,徐寿偏偏就是离经叛道的很,不钻研八股,那他去干嘛了呢?对,学习科技。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自带bug,而徐寿的bug,就是他一心钻进了科技的大网,转而研究经世致用思想。
就在周围所有的人都在看四书五经,努力的摇头晃脑的背呀背,力图通过唯一光宗耀祖的途径,一举飞黄腾达的时候,徐寿却在苦心研读数学,天文,电学,重学,光学,医学方面的书籍。
所以这样的一个与周围人格格不入的“奇人”,理所当然的收获了一系列质疑与不解。
大概是这样:
徐寿:愤弃八股,倒腾科技,乐在其中。
周围:这娃莫不是傻了。
时光过得很快,有一天,徐寿在县城帮人修理七弦琴,修理乐器而已,对徐寿来说,就是一抬手的事儿,毕竟这斯技艺纯熟,气质非凡。
可就是这一修,将他人生后十几年的好基友,给修了出来。
原来,那日徐寿乐于助人的时候,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目不转睛的盯着徐寿,正是举人华翼纶。事情的轨迹总是很巧,而且有戏剧性。华翼纶呢,正在为儿子华蘅芳找玩伴。
这可不得了,年龄相差十六岁的徐寿与华蘅芳一见如故,迅速坠入友情的大河。
原因很简单,这华蘅芳,也是一个喜欢科学技术,追求经世致用的奇人。
从此,两位奇人,携手走在了那片腐朽的大地上。
1853年,二人去往上海,当然,可不是普通的游玩,而是去学习知识。二人虚心求教当时在数学和西学上已经颇有名气的李善兰,由于二人求知若渴的目光太过“如狼似虎”,李善兰频频欣慰点头。
这次从上海回来,徐寿与华蘅芳不仅带回了许多关于科技方面的书籍,还购买了一些做物理实验的仪器。
书籍是有了,器材也有了,可是,实验物品还没有啊!
徐寿挠挠头,淡定一笑,这有何难。
为了研究光学,得用三棱镜,没有三棱镜怎么办?
造啊!
徐寿侧头一瞥,一方水晶图章静静的躺在他的桌面。
于是,徐寿便将水晶图章生生做成了三棱镜。
1856年,徐寿与华蘅芳二至上海。这次可是不得了,二人看到了一本书。
对,就是这本,介绍了氧气,氮气和其他一些化学物质的近代化学知识,还包括一些化学实验。这下完了,彻底走不动道了。二人立刻将书买了回去,成宿成宿的钻研。
边读书,边实验,徐寿将自己的创造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以至于,一些在朝如李鸿章那样的重臣,也知道了徐寿的存在。
时势造英雄,不论那个时代的国家有多么弱,可总有人,挺着腰身,走在前列。
那时,正是鸦片战争的战火席卷中华大地的时候,满目疮痍,哀鸿遍野。落后了将近大半个的世纪的中华民族,被打的措手不及。可天朝上国的自尊,不允许被他国夷人欺凌。
师夷长技以制夷,像是一盏柔光灯,就那样被点亮在中华大地。
可是,一帮子满口之乎者也,八股著文的大臣面面相觑。
怎么学,怎么造,不会啊!
于是,很自然的,各位大佬们想到了一个人。
徐寿!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开设了以学习研制兵器为主的军械所,后特聘徐寿,华蘅芳,以及徐寿的儿子徐建寅进厂工作。
由于当时的外国蒸汽军舰在中国海域虎视眈眈,而中国的船,还是那种帆桨动力船。这是什么概念,请类比以卵击石。
于是,曾国藩眉头一皱,造一个能打得过洋人的船!
先造蒸汽机!
说的简单,怎么造?在那个闭关锁国百年的朝代,连国外风云动荡,风风火火的工业革命都不为所知,怎么能造出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军舰。
徐寿抿唇,闷头不语。凭着《博物新编》上的介绍与相关知识,又在洋人的舰船上实地考察了几日后,立马开干。
对,你想的没错,徐寿,造出来了。有时候不得不叹服我们老祖宗的模仿能力,蒸汽机啊,那可是在历史课本中,被誉为第一次工业革命象征的家伙,就这样,被造出来了,还是只凭借一本书造出来的。
蒸汽机造出来了,下一步,船。
三年后,在徐寿等人的带领下,终于制造出我国造船史上第一艘自己设计制造的机动轮船。
机动,激动。
黄鹄号!
船造好了,你以为徐寿功成身退了,哪有那么简单。这可是个人才,曾国藩会放过他吗?笑话。
于是,又在徐寿的带领下,制造出我国近代第一艘军舰“惠吉号”。
船啊,舰啊,都造出来了,空档期的徐寿就开始琢磨,古人云的好啊,思而不学则殆。
于是,有了著名的四项建议。
一为译书,二为采煤炼铁,三为自造枪炮,四为操练轮船水师。
徐寿的意思很简单,不论你是造船也好,炼铁也好,学习啊,学习最重要!
徐寿把这想法和曾国藩一说,后者沉吟半晌,好,学!译!
徐寿这一译,就译了十几年。
直到徐寿1884年去世,他一共译了包括化学书籍和工艺书籍十三部。每一部书,不仅对当时影响巨大,对后世,也造福绵长。
比如,化学元素周期表。
徐寿对金,银,铜,铁,等一系列大家熟悉的元素,他沿用前制,根据他们的性质来命名。而对于其他的元素,则巧妙的采用了以西文第一音节来造新字的原则来命名。徐寿采用的这种方法,被我国化学界采用,一直沿用至今。
徐寿不仅在以上方面颇有建树,而且还开办了格致书院来传授科学知识。
格致书院(今)
1881年,徐寿的一篇文章《考证律吕说》登上了国际顶级期刊《Nature》,这也是我国第一篇发表在《Nature》上的文章。
三年后,徐寿病逝了。
在那样一个落后封建的年代,在那样一个漫天昏暗的国家,徐寿,以一己之力,推动着我国的科技之轮艰难的前行。
纵观他的一生,没有醉心于功名利禄,没有沉迷于升官进爵,只是勤勤恳恳,业精于勤致力于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
他就像一盏孤灯,格格不入的且固执的照亮着昏暗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