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尔点开某个网综,几个嘉宾在聊全职太太的问题。
其中一个嘉宾突然说:“你以为家庭生活是一个笼子,她使你失去了与社会接轨的交际圈子,使你慢慢变得狭隘。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工作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牢笼?”
“我见过一个不太一样的全职太太。她把闲暇用来阅读,旅行,欣赏经典艺术,学习舞蹈和园艺,当她的老公从繁忙的公务中解脱,才发现妻子的精神境界已经发展得远远超过日夜操劳的他了。这个时候,反而往往是妻子在给他充电。”
这使我想起了我高中老师说过的一个故事:老家某个领导退休前威风八面,不怒自威,人一见就觉得敬仰。而退休几个月后人们去看望的时候,按老师的原话:“哎呦喂,糟老头子一个。”
马云前几天说了句话,闹得沸沸扬扬。
他说:“30年后年轻人将找不到工作。”
他的理由很充分: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将被消灭。从而使人们丢掉工作,失去生活来源。这足以让信仰劳动创造财富者恐慌(包括想通下文内容之前的笔者)。但笔者觉得这反而是一个积极的趋势:人将从工作中解放。
为何这么说?其实稍微想一想就会明白:虽然机器夺走了人类的工作机会,但是社会的生产力是进步了的。也就是说,从此我们将以更小的成本创造更多的财富,这些财富足以养活更多的人。其实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这一问题也显而易见:旧社会一大家子人的劳动也不一定能混个温饱,鲁迅的《故乡》里闰土家庭连五岁的孩子都要参与劳动。但是现代社会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现象已经十分广泛了,全职太太这一类人群的出现就是佐证。从今往后,可以预见的,一个人的工作可以养活更多的人,或者每人更少的工作量,都是十分合理的。
当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大部分时间不需要参与劳动,我们,男人和女人,都会遇到和全职太太同样的问题:闲暇的时光该如何度过?而认为工作带给生活意义的人将更加困惑:如果不以工作的方向为人生的方向,那我该何去何从?
人的一生本该怎样度过?我们总希望一生有现成的轨道,于是可以不必思考安安稳稳的度过。有人的轨道是他人的给养,有人的轨道是工作给自己带来的安全感。但是人的一生有本来既定的方向吗?我想是没有的。作为地球唯一的智慧生物,我们的先祖筚路蓝缕挥洒自己的血汗和智慧不过就是为了我们能更幸福更有满足感地活着,当我的确有条件渐渐从普通的劳动中解放,我们每个人就因该努力寻找只属于自己的方向。这本该是一种珍贵的权利而不是一种丧失。
如果我们再仔细体味历史,就会发现:闲暇的时光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如果西方历史上没有那些闲得几乎没事儿干的贵族老爷,人类就不会有如下意义深远的文明结晶:数学,各类艺术,哲学,现代科学等等。苏格拉底整天在大街上拉住人就问些毫不相干问题,牛顿在苹果树下让人很难理解地在思考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有钱人花两亿也要买下梵高的画。这些看起来都是食利阶层的游戏,但却实实在在代表了人类的进步。
虽然有那么多闲,但我想大多数人都是不懂怎样好的度过的。显然除了上文成功的全职太太之外,更多的失败的全职太太;历史人物也只是他们那个时代有闲人的一部分。但我想:如果真的有一天我有那么多可以支配的时间与物质,我要好好规划它们:我要读更多的书,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从而丰富我的情感与思考;不那么功利地学自己喜欢的知识,并认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许能从此开启一番事业;去世界各地我喜欢的地方旅行,欣赏每一个地方的文化和风景,留下自己的足迹和记忆;我还要在家里架一个天文望远镜,每天记录新发现的星辰。这样的话,当我一生度尽,可以概括它的就不是庸庸碌碌,而是我作为一个身心自由的人的完整一生。
也许我们真的无须对即将到来的那个时代无所适从,也许那真的将是一种解放:我们终于可以一笔一画描绘出自己想要的一生,活出自己想要的精彩,而不是在生命终了时长叹:一生荒诞,无可所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