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don't have to be a victim .
You should be yourself.
十几年前看《美国丽人》只记住了那一池玫瑰和花样少女,今天旧影重看,不觉唏嘘。原来之前的自己并没有看懂这个电影,影片讲了什么呢?中年危机、美国梦、一点点爱情、同性恋、成功、毒贩、偷窥、青春期叛逆与紧张的父母关系、强势与反强势、平凡普通,当然还有无处不在的生活压力,也可以说它讲的是信念的动摇、物质至上所导致的悲剧、无法把控人生的无力感,整部电影是颓废的虚无的又是充满现实主义的。
《美国丽人》是一部成功反映美国社会精神危机的电影,你要成功就必须维持成功者的形象,正因为社会对成功者的定义和要求如此,所以卡罗林要求丈夫配合自己出席各种场合,尽管他们的无性婚姻已经维持了很多年,但为了维护所谓的成功者的形象他们却不得不继续虚伪的活着,在一个人人自由的社会里,他们却被迫做出了最不适合自己的选择,尽管卡罗琳后来出轨,但那也许是她生命里少有的美好时光,她整个人也第一次变得容光焕发,也许是仅有的爱情滋润,这爱情也许仅仅是来自于理解和同情。当她尽了努力却没有达成卖房交易却备受挑剔,关起房门来抽自己耳光痛哭流涕并指责自己不要哭泣不要做爱哭鬼时,回到家她却还要忍受丈夫的挑剔,习惯了在顾客面前礼貌微笑的她却忍不住在家处处强势,她努力成为一个成功者,整洁花园里怒放的玫瑰,客厅花瓶里鲜艳欲滴的玫瑰是她的对整个生活最美好向往的象征,当她最后爱情颓败被逼到墙角时,嘴里不停重复的是那句,你不能成为一个弱者,尽管她那么努力她还是不可避免的沦为了弱势群体,整个的生活重担以后全落在她自己身上了,她扑倒在试衣间尽管面对丈夫被杀这个巨大变故,她依然只能隐忍在衣服中间哭泣,她曾哭泣着告诫女儿,一切只能靠自己,任何人都靠不住,结果却被女儿抢白,愤怒的她扇了女儿一巴掌,努力维护的好母亲形象轰然倒塌。
最精彩的对话来自,莱斯特辞职当天与卡罗琳的对话,女儿回家晚了。
Lester Burnham: Janie, today I quit my job. And then I told my boss to go fuck himself, and then I blackmailed him for almost sixty thousand dollars. Pass the asparagus.
莱斯特:珍妮,今天我辞职了。我告诉我的老板自己玩去吧,而且我还勒索了他6万美元。给我芦笋。
Carolyn Burnham: Your father seems to think this type of behavior is something to be proud of.
卡罗琳:你的父亲似乎认为这种行为值得自豪。
Lester Burnham: And your mother seems to prefer I go through life like a fucking prisoner while she keeps my dick in a mason jar under the sink.
莱斯特:你的母亲似乎更喜欢我像囚徒般生活,把我男人的本性彻底封存起来。
Carolyn Burnham: How dare you speak to me that way in front of her. And I marvel that you can be so contemptuous of me, on the same day that you LOSE your job.
卡罗琳:你怎么敢在女儿面前这么和我说话。我太吃惊你能如此轻蔑我,而且是在失业的当天。
Lester Burnham: Lose it? I didn't lose it. It's not like, "Whoops! Where'd my job go?" I QUIT.
莱斯特:失业?我没失业,这可不像,"哎呦!我的工作呢?"我是辞职。
最后莱斯特起身把盘子摔向墙壁,并自己拿过了芦笋,因为卡罗琳打断了他说话,他可能已经失去了自尊很多年,被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很多年,可见夫妻关系中被理解与尊重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也许曾经拥有很多美好,可是现实把激情打磨消退掉后维持两人关系的最总砝码是什么?绝对不是孩子,那也许就是金钱还有世界观了。
可能是在这种被忽略下他才变得越来越消沉失却自我直到麻木,所以当女儿的朋友安吉拉出现在自己生活时他突然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了一个努力的方向,为了幻想中裸身出现在安吉拉面前有一个完美时形象,他开始健身锻炼,生活似乎重新出现了转机。
为什么莱斯特和卡罗琳都那么关心“失业”问题?因为在美国失业意味着失去尊严,作为一个中产阶级,他们最在乎的就是一个人的尊严,也就是一个人外在的社会形象,因为美国社会同样是一个重视面子的社会,重视社群关系,所以当你出现在公众面前你必须维持好良好的公众形象,不管实际的家庭生活多么糟糕。这并没有说明美国的中产阶级多么虚伪,这也许就是一种自我尊重的文化,无可厚非,最大的诟病不过是说它让人变得虚伪了,要说虚伪这种情况全世界不是都一样的吗?
电影发行于1999年,1996年克林顿时代,美国颁布了寻求全面改造福利政策的法规——《个人责任与工作机会法案》,“这条法案的目的是缩减全国领取福利的人数,达到这一目标的办法是扣压任何不寻找带薪就业机会的人的福利。这样,雇主可以用任何他能提供的工资水平吸引工人——因为他们不能拒绝一份工作,不管这份工作多么讨厌,否则就有得不到福利的危险。福利是该隐的符号———是个人失败的标记,证明某人不知怎么地就从社会的夹缝中摔下去了。”(引自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托尼 朱特的《沉疴遍地》。)其中的很多发问有些类似梁漱溟先生的“这个世界会好吗?”
“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中有种根本性的谬误。30年来,我们把追求物质上的自我利益变成了一种美德:确实,恰恰是这种追求,如今构成了我们唯一幸存的集体目的意识。我们知道各种东西的价钱是多少,但对它们对价值几何却一无所知。”这正像莱斯特正因为卡罗琳的容光焕发而心生爱意,两人开始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结果卡若琳却因为莱斯特拿着一瓶酒怕他弄脏沙发而打断了这回忆,她只知道沙发是四千美元的意大利货,却不知道沙发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是爱的承载而不仅仅是个摆设,这不仅反映了他们价值观的不同,也象征了他们的婚姻,一个是功利实用主义,一个是理想主义,尽管他们曾经拥有爱情,到如今却只剩一个摆设。
“当今生活的物质主义和自私性,并不是人类生存条件中天然固有的,许多今天看起来自然的现象,都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对创造财富的迷恋,对私有化和私营部门的顶礼膜拜,愈加恶化的贫富差距。”现代人焦虑、迷失、沮丧、迷惘,整个社会也陷入不安的困扰,失业、自杀、暴力、吸毒、贫富差距的鸿沟越来越宽,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你愿意与否,要想成为赢家,不管在哪条起跑线上你都要奋力向前。
也许生命的意义就是无意义,正如那被风控制的飘来飘去始终被轮在原地的塑料袋,也许它反映的是无法言说的美,上帝的手在支配它,宇宙的风吹向它,它自身也许做了许多努力,但是终究抵抗不了强大外力的袭击,人生所有的努力似乎都会变得荒诞毫无意义,一切都会灰飞烟灭,唯一唯一可以把握的时候就是你沉浸在的每个当下,你仰望天空的流星飞逝,你凝视一片落叶飘零,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的美,以至于当你发现时心灵会被撑破,像气球鼓足了气体要爆炸,而最终让你害怕的不是气球会被撑破,而是你根本没有时间再去欣赏了,这就是时间之残酷,宇宙之法则,这也是荒诞生活的最后一剂良药。